200万~1000万元财政补贴,上海发布《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2025-08-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15%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上海出台《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不仅“授企以鱼”,还将“授企以渔”,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赋予企业更大的基础研究决策权。

让企业成为“出题人”“答卷人”

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在8月4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说,《若干措施》共三个方面、九条内容。首先鼓励充分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布局和组织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通过支持企业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提高企业“出题”“答卷”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权、话语权。

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决策咨询。健全企业参与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企业家和战略投资人参与全市基础研究决策咨询,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咨询研究。提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库中企业专家的比例,对于面向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项目,更多采纳企业评价意见。

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完善“探索者计划”组织实施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企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和重大需求,聚焦底层关键科学问题,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入“探索者计划”,对重点领域企业凝练提出的紧迫急需选题动议,予以快速响应支持。

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本市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企业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支持高校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市教育、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相关企业和高校,围绕重点领域实施联合创新计划,聚焦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点,汇聚多方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曾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若干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信号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着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支持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储备。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5000万元(含)至1亿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500万元;1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200万元。支持企业设立或捐赠基础研究公益基金。对企业、社会力量设立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在沪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给予共同支持。

《若干措施》还将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外部环境,引导企业逐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内生动力。包括支持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对本市注册企业利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产生的费用,通过“科技创新券”、张江专项发展资金等给予补助。

支持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支持企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承担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提出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最低比例要求,同时引导国有企业主动布局基础研究并加强考核,在年报统计表中单列基础研究支出类目,根据规定加计视同于利润。

“探索者计划”让基础研究更有“方向感”

2021年,市科委探索设立了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把产业界面对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向基础科学问题转化,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学界寻求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22家,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1970年建立的上海核工院是国家电投集团下属二级企业,研发设计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第一个出口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以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型号“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已正式投运。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岩介绍说,作为本市科技服务业营收排名前三的企业,近三年来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稳定保持在20%以上,去年8.2亿元的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8亿元。“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已成为我们型号驱动创新突破的坚实底座。”

近年来,核工院与上海大学等沪上科研单位共建“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与工程需求,解决核电材料领域最前沿、最紧迫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升核能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凝练基础研究方向,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去年就成功立项12项,本年度已组织申报近百项。

颜岩表示,通过市科委的“探索者计划”,核工院聚焦研发关键问题,并提出需求,由央地共同出资,引导本地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双向奔赴、互相成就,让基础研究更有“方向感”,让技术需求尽早实现落地。

多部门通力合作推进措施落地

屈炜表示,为了更好地配合《若干措施》的实施,市科委进一步制定了《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探索者计划”的定位目标、合作对象、实施方式等内容,以期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效能、扩大项目合作范围。

市教委副主任赵震表示,近期,上海正在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市教委将基于前期的工作基础,谋划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包括更加聚焦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对于原创性、高风险的基础研究,我们要为他们营造好的学术小环境;对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我们将依托联合创新计划,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加强‘从10看到0’的能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呼应产业发展需求。”

市国资委副主任陈东介绍说,上海成立了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通过产学研联动、跨资源整合、揭榜挂帅等方式,聚焦四方面重点,一是攻坚“卡脖子”,二是探索“无人区”,三是贯通“转化链”,打通“实验室”到“产业端”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培育“生力军”,重点支持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早期资助,用公益力量为科技人才“托底”。

“未来,我们将通过两个渠道加强基金会与企业创新的协同。”陈东表示,一方面“揭榜挂帅”,另一方面强化与各类高能级机构的合作协同。目前,基金会已经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续,基金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相关国企与各类高能级机构深化合作,在战略决策咨询、高端人才引育、科研项目布局、成果验证应用等方面形成合力,营造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