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继“特种兵”后,他们选择“窝囊”着去玩了?
2025-08-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继“特种兵式旅游”在社交平台上火遍全国之后,另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旅行方式正在悄然流行:窝囊旅游。爬山坐电梯登顶、缆车一键到目的地……有人在山顶咖啡厅窝一下午,有人专门打卡“能玩但不累”的网红项目。从“玩得多”到“玩得好”,年轻人的旅游方式悄然改变。

  ◆  暑期轻松登顶,窝囊旅游在兴起  ◆  

暑假到来,趁着假期,22岁的宁檬去广州白云山旅游,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旅游教程。与别人有些不同的是,这份教程她称之为“窝囊版爬山”,全程步行很少,大多数时候是坐缆车、搭电梯,根据她计算:“一个下午慢节奏拍照打卡,我们走完了全程。”

宁檬和朋友坐电梯登山

这种“窝囊版”的旅游方式,随着暑假来临大学生们走出家门,正成为一股热潮。不选择划桨漂流,而是平躺在缓和的水面上;不奋力爬山,而是登电梯和缆车一键到顶,蹦极则选择慢动作,一点一点被绳索放下去……从最初火热的“窝囊旅游三件套”,到之后的窝囊旅游的衍生讨论,话题持续升温。

目前这些玩法在小红书上总计超千万的浏览量。而在抖音,“更适合窝囊人的旅游方式”等相关话题也有465万播放量。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懒人游”经验。从“怎么玩”到“怎么不累着玩”,一场有关旅游的讨论,正借着暑期热潮持续升温。

  ◆  慢节奏受欢迎,安全新奇吸引人  ◆  

相比传统旅游方式,窝囊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玩得轻松”。“主要是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不是很喜欢爬山,但想看顶上风景,‘窝囊爬山’不出汗、也不累。”24岁研究生刘可婷去浙江神仙居爬山,缆车和扶梯包揽了她80%的路程。不必一大早排队、不需要脚蹬登山鞋翻山越岭,只要在入口处坐上电梯或者缆车,一路送上目的地,还能顺便拍照片,欣赏美景,这都是窝囊旅游带来的好处。

刘可婷分享窝囊爬山的景色

“选择它,是喜欢新奇的事物,想在安全舒适的情况下去感受。”28岁的小陶表示。爬山、漂流和蹦极等户外项目,较为寻常,早为人所知。但窝囊旅游开启了另一扇大门,让人能在较低的门槛下实现游玩体验。她在不足半米深的河水里穿上救生衣,带上皮艇,低下头就能看清河底的石头,可这样的皮艇体验让她印象很深,既安全,又好玩。“性价比高、难度低,我最后很满意。”她说。

拍得好、晒得出。不少年轻人表示,自己选择窝囊旅游,不仅因为轻松好玩,还因为“好出片”。空中缆车、电梯爬山等,打卡起来很容易。95后宋晓坐缆车登山时拍照,发现景色风情和在山顶无二,甚至因为坐缆车人少,能轻松欣赏到不一样的角度:“山野间溪流蜿蜒曲折,打卡拍照根本不需要调角度或避开人群,很划算。”

  ◆  随性跟上个人,度假态度在转变  ◆  

通过窝囊旅游,一些年轻人还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旅游节奏。“现在这种方式,更适合我们i人。”27岁的白领居曦曦说。假期里,她租了个小船,带着大疆,在河水的浅水区慢悠悠划桨拍照。在一片激流勇进中显得有些“怂”,但她很满意。在这段旅行里,以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自己的松弛感和松弛度:“相比起批量流程式的旅行,我更喜欢这种自由类型的。”

“我们中间也是有攀爬的过程,也不是完全坐公共交通。”窝囊旅游是否出于懒?宁檬并不觉得。相比起别人,她确实不在意爬山的过程,觉得“最后能到最上面就可以”。但这种快速登顶,不仅没有让旅行丧失风味,反而帮助她和朋友留出更多的时间欣赏旅途景色:“我俩在碑林景点驻足阅读碑刻,时间慢了下来。静下心来阅读文本,更有和地方连接的感觉,不会只是走马观花,或特种兵式打卡。”

在年轻人这里,窝囊旅游变成了一种轻松、随心的旅游态度,象征着完全的自主安排。这次暑假,黄奕就自觉出门旅游“窝囊”极了,早上十点钟在酒店醒来,中午才和朋友慢悠悠出门,一天只逛一个景点。“下午三点到了山脚下,还可以上山,但山脚也可以看底下城市的景色,我们干脆就坐在山脚的山坡上,休息到日落为止。”黄奕说。看似无趣,然而,这样的窝囊旅游却让她很满足,“我们不再是跟着网络上的教程跑,而是真正从心,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  占领市场热点,旅途目的再排序  ◆  

“我认为在现在的语境里,‘窝囊旅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我们的自我调侃。”宁檬说。最初,窝囊旅游只是调侃年轻人在户外项目败下阵来,“窝囊”地选择更轻度的版本,但宁檬感受到,它的含义在逐渐扩大,成了年轻人自己对轻松、缓慢、不费力的旅行体验的概括。“在这样的旅游方式里,我们不会急着打卡,或行程很紧却一定要爬下某座山,而是和旅行的朋友轻松地相处。”她说。

年轻人不再追求走马观花式的压缩行程,更考虑能否好好休息一场。旅游平台和商家们也迅速察觉到了这股趋势。在携程,趁着暑假,以“窝囊”为标签的旅游套餐正推出,有单项目如价格为39元的窝囊版蹦极体验票,也有窝囊版的定制游,价格在199元到1552元不等。此外,根据携程官方6月数据统计显示,浙江安吉当地原野西溪人体漂流以窝囊漂流为卖点,旅行热点比上月增加9%,日入40万元门票。

从消费者到商家,这场关于窝囊旅游的风潮,实则是一次围绕自我感受与旅游节奏的重新排序。“我以前也喜欢特种兵旅游,看似效率很高,但随着我旅游次数越多,我越发现在这样的旅游中实际获得的是匮乏的,尝试窝囊旅游后,感觉重新找到了旅游的乐趣。”黄奕说。看似“窝囊”,但她觉得,是在自己心理上“松绑”。

  ◆  “窝囊”反向补偿,助找回旅行意义  ◆  

“‘窝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旅游观念和生活态度正在发生转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当下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窝囊旅游通过降低门槛,如提供缓降装置、自动扶梯、浅水平缓漂流等,让想要尝试的年轻人能安全体验冒险乐趣,实现了不费力的快乐,是对“内卷日常”的反向补偿,为年轻人提供了释放情绪的出口。

同时,窝囊旅游也是一种满足轻松愉悦旅游的需求,打卡式旅游其实不但没有享受旅游的风景,还因过于关注打卡、赶途让自己疲惫不堪。现在年轻人不再将旅游视为体能挑战或任务考核,而是懂得放过自己,追求旅游自由,不被攻略和他人看法绑架。

她表示,窝囊旅游不是消极“躺平”,而是当代人对自身情绪的积极回应,在这样的旅游方式下,年轻人倾向于以平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从旅行中汲取滋养内心的力量。在不疾不徐之间,年轻人或许正重新找回旅行的意义:不是去哪里、更高效,而是怎么走、怎么停。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