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专家:不是“小感冒”,但也无须过于恐慌
2025-08-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基孔肯雅热病毒在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传播。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近日,广东佛山“三水发布”推出了一份《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一下子把“基孔肯雅热会不会落下病根”推上热搜。网上留言五花八门:有人担心“一感冒就要疼一辈子”,有人说“关节会被毁掉”,也有人好奇“有没有药能预防”。虽然目前上海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但许多市民仍十分担心:感染后会终生受到影响、关节疼痛无法根治等。

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到底怎么回事?针对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一一解答。

  ◆  一旦感染,真的会疼一辈子?  ◆  

据悉,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是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

据悉,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后潜伏期为1天至12天,常见为3天至7天。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

得过基孔肯雅热,慢性期会有哪些不舒服?王新宇教授解释说,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最常见的就是关节痛 ,甚至发展至关节炎。手腕、脚踝、手指、膝盖最常“中枪”,通常左右对称。有时不只是痛,关节周围还会“鼓包”发肿,甚至伸不直。还有人会持续乏力、浑身酸、夜里睡不好;皮肤瘙痒或起色素斑;情绪低落、心情闷闷。“背后原理一句话:病毒残留 + 免疫‘刹车失灵’。残留的病毒碎片像钉子一样卡在关节滑膜里,免疫细胞火力全开,一边‘清理现场’一边也误伤自己的关节,于是痛感循环不止。”王新宇教授表示。

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严重疼痛的患者多吗?“按照时间点来算,3个月后,大约有3至5成感染者仍有关节痛,1年后仍有约2成;但真的因此影响生活的感染者,3个月后约1成,1年后远低于1成。”王新宇教授表示,大概率会好,但有少数人疼得久一点。真正需要拐杖、彻底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相当少见。

会痛多久?会不会落下残疾?大多数人会在6~12个月内疼痛越来越轻,最后“想起来才隐隐痛”。少数人的症状能拖到2~3年,但也多是“间歇性发作”。关节本身:拍片子很少看到像类风湿那样的骨头侵蚀,绝大多数变化可逆,不至于“毁掉关节”。致残风险:如果疼痛厉害还硬扛、不肯活动,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所以早干预、早锻炼比什么都重要。

  ◆  专家:不是“小感冒”,但也不必妖魔化  ◆  

已经感染基孔肯雅热了,还能预防慢性痛吗?“急性期好好休息 + 正规止痛:疼得厉害要吃药,不要硬撑。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逐步活动别拖着不动:炎症初退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做关节伸展、小负重训练。”王新宇教授表示,对于高危人群(> 40 岁、糖尿病、急性期痛得厉害),建议1个月内就去看相关专科,医生会评估需不需要提前上“慢作用药”。

专家表示,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预防性特效药”:抗病毒、秋水仙碱等都在探索中,暂未写进权威指南。此外,目前国外上市的基孔肯雅热疫苗只针对未感染者,对已经得过病的人也帮不上缓解疼痛。 

至于什么不推荐?“吃点保健品慢慢熬,但不用正规镇痛”,这样会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长期激素单打独斗”,这会导致疼痛一停药就反弹,还添副作用;而盲目买“秘方贴膏” 的后果就是:少数含激素或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基孔肯雅热不是‘小感冒’,但也不必妖魔化。绝大多数人会逐渐痊愈,少部分人如果及早就医、规范用药、坚持康复,也能把疼痛‘收拾’到可控范围。遇到关节痛千万别硬撑,‘疼到影响日常生活’就去看医生,科学合理治疗很关键。”王新宇教授提醒。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上海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虽然云南西双版纳在1987年发现过基孔肯雅患者,且分离出了病毒,但整体来说,本土病例并不常见。不过,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上海虽然不是疫源地,但每年都面临着较高的疾病输入风险。

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等入手:

一是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虫聚集地时需着长衣长裤,涂抹趋避剂(含有驱蚊胺的花露水等);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或驱蚊液,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白蚊伊蚊主要活跃时间为17时~19时)。

二是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避免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导致蚊虫孳生。

三是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

四是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 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五是出行后,2 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