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起来!起来!当抗战的怒吼穿过80年,这一专题展今起亮相
2025-08-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80年前,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以巨大牺牲筑就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80年后,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回望历史、告慰英烈。

为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8月6日~9月19日,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起来!起来!起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展出,五大篇章串起同一道抗战烽火。

  ◆  把上海浓缩成一部立体抗战史  ◆  

展览不仅是对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的立体还原,更是对民族记忆的郑重接续‌。此次展览立足上海、放眼全国,通过“中流砥柱”“淞沪烽火”“携手反战”“文化抗战”“伟大胜利”五大板块内容,把上海浓缩成一部立体抗战史,全面展现上海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发挥的关键作用。

通过47组文物、160余张图片及多项互动装置,观众仿佛穿越到抗战烽火中,沉浸式感受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闪电问世,把新闻纸变成前线与后方的桥梁;1932年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收到生活周刊社捐款10233.95元的收据,见证上海市民支援抗日军需行动的义举;江笑笑《一二八》小鼓调唱片遭封禁几成绝唱,如今的观众可在现场戴上耳机聆听这段“被封存的声音”。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建起十多支抗日游击队,奋战在白山黑水间。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上街游行,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大学生在电车上发表抗战演讲的场景。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张《告全国民众书》的宣传单被设计成了展览中的互动展项,观众可以拿取。在落款为“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印发单页的字里行间里,公众就能找到这句呐喊的原始出处。

  ◆  《义勇军进行曲》被送到大洋彼岸  ◆  

这样的互动环节还有很多。90后策展人、来自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陈列部的姚倩星告诉记者,展览设计了许多互动环节,展览主题《起来!起来!起来!》,选自《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一句歌词,这首曲子还被设计成一个“小彩蛋”,贯穿展览始终,观众可以在不同的角落找到它的身影。

抗战时期,各国人员的聚集,使上海成为信息交流的窗口,许多国家的出版物都如实反映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事迹。美国作家斯诺和韦尔斯,他们撰写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30年代,大批文化界人士汇聚于上海,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号令,向全国人民传播爱国情怀与抗战精神。《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电影上映后,这首歌迅速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声势最浩大的一场活动,莫过于上海民众歌咏会的组织者刘良模在上海南市公共体育场组织了5000名群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1939年,他在浙江金华教唱抗战歌曲时,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他开展的抗日歌咏活动十分赞赏,鼓励他坚持下去。他后来回忆道“这次会见是我终生难忘的……我深深感到党的统一战线真是一个宝,它把我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团结起来了。”

深受触动的刘良模将《义勇军进行曲》送到了大洋彼岸。当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听到这首歌时非常喜欢,刘良模用拼音注音,教会罗伯逊用汉语演唱。展览现场,拿起听筒,便能听到的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音频。

展览中还有一面抗日漫画墙,观众可以坐下阅读《三毛从军记》,并可带走截取的四格漫画卡片。在放置漫画宣传队名片的姓名墙上,观众还可在此写下自己的姓名。“三毛诞生于上海,今年正好是三毛问世90周年,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三毛,经历不同时代的演绎,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珍贵的童年回忆。四格漫画中,有一处画了一串音符,那正是国歌歌词的一句曲调。”姚倩星揭秘又一个“彩蛋”设计。

  ◆  红色短剧演绎80年前壮阔群像  ◆  

时间快进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胜利的消息传来,中华大地沸腾了,这里是全国各地的群众一起庆祝这伟大胜利的场景。

“只要文化传承不曾熄灭,抗战精神便会代代相传。”姚倩星说。

在展览开幕式上,红色短剧《起来!起来!起来!》发布预告,将于本月上线。该系列短剧以4集篇幅串联起上海“文化抗战”的壮阔群像,一群革命烈士以“纸、笔、画、歌、义卖”为武器,把抗战写进新闻、画进漫画、唱进街头、织进围巾,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撒向大众,号召全民族保家卫国。

枪林弹火中,邹韬奋等人在法租界冒险抢印《抗战》三日刊;漫画家王敦庆、盛特伟等把画笔当作武器,画室就是他们的“战场”;一批戏剧人自发集结,在废墟上搭起“移动舞台”,组织十三支救亡演剧队共同义演;茅丽瑛等把慈安里弄堂变“战时补给站”,发挥女性的力量……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80年后,当公众在上海图书馆,再次听见那声穿越历史的怒吼“起来”时,抗战精神永远奔涌在民族的血脉里,化作砥砺前行的不竭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