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0亿元,上海在具身智能产业迈出关键一步
2025-08-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两周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这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36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齐聚一堂,208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创下了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汇聚的纪录。

8月6日,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正式印发,为该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根据方案,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三百”目标: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从“炫技”到“务实”,国内机器人最大规模集结  

机械手轻轻抓起一块豆腐,然后把它放到托盘里……不一会,一个“AI”的字样就出现在大家眼前。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WAIC里”主题展示区,由复旦大学开发的“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应用在机器人上,使其能识别压力。“这个机器人可以通过压力感知系统,实时传回它的大脑,轻松帮助灵巧手判断该用什么样的力拿起这块豆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机器人展示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的“十八金刚”虽引人注目,但多停留在静态展示或简单动作,如做咖啡、行走、后空翻。时隔一年后,机器人已不再执着于“炫技”,而是展现出更“实在”的能力:它们可以担任超市取货员、康复训练助理,甚至能组团进行流水线生产,应用场景大大拓宽。

“整个二楼全是机器人,什么样的都有!”参会者的感叹直观反映了展会的盛况。智元机器人占据了本次具身智能企业中最大的展台(约300㎡),重点展示了其在工业、服务、家居、教育、文娱等五大商业场景的应用方案。

有人用“爆发式”集合来描述今年上海具身智能发展的盛况。据了解,今年初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沪启用,首期已部署超百台异构机器人,来自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近10家机器人公司。该训练场的深远意义,在于实现人形机器人数据的规模化收集和生产,为开发一个通用型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据透露,今年,训练场有望沉淀下1000万条数据,从而形成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成为支撑机器人基础模型进化的高质量语料。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大会论坛上分享的数据印证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个人感觉,今年上半年全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零部件厂商,平均达到50%到100%的增长。”

  锚定“三百”目标,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值此盛会之际,上海市在具身智能产业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

8月6日,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正式印发,为该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根据方案,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三百”目标: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上海此次规划的显著特色在于充分发挥其在大模型领域的深厚积累。上海已拥有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以这一坚实基础为依托,《实施方案》明确将模型技术作为驱动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力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的目标。

李强总理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也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正呈群体性突破之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他特别提到,国资央企深耕大模型等重点领域,发挥科技创新带头作用,国产通用、行业大模型正多维并进,体系化程度不断提升。这为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具身智能等前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计划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能力提升?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统筹布局,群链协同,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一是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制,如人形机器人需要规模化量产,需要提升精密的电机、减速器、行星滚珠丝杠、灵巧手、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能力,加快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核心主板研发和性能提升。二是打造热销终端产品,通过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推进终端产品的量产化进程。三是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对销售和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按规定提供奖励。四是构建产业集群,以张江为核心承载区,加强市区联动和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方案》中产业生态建设涵盖哪些方面?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包括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和开源体系、标准法规、人才培养等生态塑造。

“五大平台”的建立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算力、语料、模型等要素资源的支持;实现仿真验证、场景训练、迭代学习的虚实融合实训闭环;提供工艺开发优化、整机和零部件测试检验等服务;强化行业基金战略牵引作用;提升具身智能融资租赁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围绕具身智能发展,推动开源生态建设,支持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为各类开发主体提供标准化、低门槛的公共服务;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的研制修订;加快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联动优化培养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学习与实践资源,鼓励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海外开展联合研发和交流任职,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