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写进课本的“南仁东星”,是少年成长路上的启明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如今《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课文,也将在秋季走进千万学生的课本中。
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14年间埋头深山,走访了300余个洼地选址,终于支起了名震全球的“中国天眼”。2017年,72岁南仁东与世长辞,但“中国天眼”在未来可预见的20年里,依旧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近些年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爆发,南仁东的事迹逐渐为人们熟知,尤其感动了许多青年人。B站上一部关于“天眼之父”的纪录片中,当南老用沙哑的声音说出“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泪目”“致敬”的弹幕遮蔽了整个屏幕。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入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也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他的执着与奋斗中获得鼓舞与感悟。尤其是这篇课文从“看星星”的童年往事写起,描述了南仁东如何从一个痴迷星空的孩子,成长为让世界瞩目的科学家的经历,更能令许多怀揣梦想的孩子们产生情感共鸣。
青少年对于英雄、榜样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教材不仅记录那些不朽的传奇,也编入了更多当代楷模,如此既能让学子们传承精神,也可以对当世环境、时代精神有更多了解。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焦裕禄的故事,是一代代学生的共同记忆。2020年加勒万河谷抵抗侵略的英勇事迹,在2024年9月被编入教材,学生们从中了解到那场在“生命禁区”的浴血奋战,了解到我们如今的和平环境,是由无数戍边战士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的。同样记录黄文秀事迹的课文《青春之光》,也在今年春季学期正式启用,在黄文秀家乡百色的课堂上,当老师问起“为什么文秀书记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偏要回到大山”时,有学生答道:“因为这里是她的家,家里人需要她。”为扶贫事业奉献一切,以青春回馈家乡的精神正在青少年中传扬。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时代树立怎样的榜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涌现更多这样的人。周恩来少年时在东北上学期间,从《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这些著作中坚定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曾有老师问他“为何而读书”时,13岁的周恩来回答掷地有声:“为了中华之崛起。”当下,我们的教材作为知识与思想传递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通过感人肺腑的教材故事,让孩子们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中,读出“捍卫每一寸领土”的担当;在“青春之光”中,传承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南仁东星”的光辉中,树立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未来优秀的戍边战士、驻村书记、航天专家的萌芽,也许就藏在这篇篇书页中。
教育即是播种,把当代涌现的楷模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正如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当它埋在土里,就是丰沛的精神养料,当它跃入星空,便是少年成长路上的坐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李宇婷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