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夜游466岁豫园:光影泼墨古园,步步融入江南诗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当暮色漫过曲桥的石栏,飞檐上的铜铃还在回味白日的喧嚣,466岁的豫园突然被一束光唤醒。8月8日晚,记者踩着渐浓的夜色走进这座江南园林之冠,看嶙峋假山在光影中晕染成水墨长卷,听紫藤花影里流淌出千年文脉的私语——这场名为“豫享山林”的夜游盛宴,正用现代光影为古园续写新的传奇。
夜游里的江南诗韵
8月8日晚,“豫享山林·玲珑有礼”豫园文创首发暨夜游活动正式启幕,记者也跟随优秀讲解员的解读,第一波体验了夜游豫园的江南诗韵。
从豫园大门进入,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嶙峋假山不再是静止的石景,投影在山石上的墨色正顺着沟壑晕染,时而化作山水间的烟岚,时而凝成工笔细描的竹石,仿佛宋元古画在眼前徐徐展开。这正是豫园历时一年多打造的跨媒体沉浸式夜游,以“豫享山林”为主题,把“小而精,精而雅”的园林特色,用光影技术进行重新诠释。
沿着曲径前行,玉玲珑的72个孔洞里透出点点幽光,石窍中仿佛有云烟流转,细看才知是动态投影的巧思。灯光点亮了飞檐的轮廓,光影秀的总策划法国设计师Alex团队,用Mapping show以及动态投影技术让亭台楼阁“活”了起来,仰山堂的梁柱上,木雕纹样在光影中舒展,龙纹似要腾跃,莲瓣似要绽放,将园林的历史底蕴与建筑美学,化作眼前触手可及的视觉盛宴,一步一景,步步跌入江南诗境。
如果说,白日里的豫园是“经典款”,夜晚的豫园则成了藏着诸多惊喜的“限定版”。作为实景式的“活文物”,夜游特别选取馆藏书画精品,用数字技术让墨韵在光影中流淌。仰山堂前,全息投影呈现的古画与身后实景交相辉映,分不清画里亭台与眼前建筑的边界。这种创新表达,让江南雅韵与海派文脉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文化体验。
把古园故事带回家
当晚,夜游启幕同时,豫园文创品牌“豫见好礼”也同步亮相。豫园文创团队从标志性园景、文化符号及园史典故中萃取灵感,融合园林美学、非遗技艺与数字创意,结合江南文化、海派元素及现代潮流,推出“城市遇山林”“园林遇吉意”“曲径遇转机”三大系列产品,以更富创意的方式打开城市文化遗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豫园故事。
方寸之间融汇传统美学、吉祥文化与自然哲思,将流淌四个多世纪的中式浪漫植入当代生活场景。豫园的深厚文脉被“转译”为可亲可感的文化新表达。
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豫园2024年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近四分之一。如何让“流量”变“留量”?夜游与文创正是答案。当光影让古园焕发新彩,当文创让文脉走进生活,这座466岁的园林便不再只是历史的标本,而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
结束游览时,回望夜色中的豫园,灯光勾勒的飞檐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远处是上海最高建筑上海中心,新与旧,历史与现代,形成了“完美同框”。这场夜游,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文化对话——古园用光影诉说历史,游客用脚步回应传承。在这里,“最上海”的文脉正以新的姿态,源远流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