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与银龄教师相遇,一场教育接力的双向奔赴
2025-08-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严珂/文 受访者/图

在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道路上,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青丝渐染白霜,却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踏上了退休不褪色的“银龄”之旅。记者8月10日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一支“知行年华”学生团队正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银龄教师与乡村教育的距离,共同谱写着一曲教育接力的动人乐章。《银龄教师乡村讲学的“困”与“破”》研究报告正在撰写。

“知行年华”团队赴广西与银龄教师开展面对面访谈

 □ 育人薪火,跨越八省的教育接力 □ 

退休了,一群人总还在想,这把年纪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2018年,教育部启动“银龄讲学计划”,全国数万名退休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各省市公开招募渠道,奔赴乡村、基层学校支教支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银发力量。银龄教师重返讲台时坚守的初心,成为“知行年华”团队启动调研的契机。

上海师范大学这支由师范生组成的团队,早在去年寒假就开始组队,利用寒暑假展开调研。今年暑假,团队刚刚完成针对银龄教师教学现状的第三次实地调研。至今,他们已选取东中西部8个省、自治区,通过问卷、实地访谈银龄教师乡村讲学的现状来剖析他们的“困”与“破”。

调研中,他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深耕讲台数十年的银龄教师,带着深厚的教育情怀,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业务能力,不仅成了乡村青年教师的“引路人”,还为乡村学校发展“搭桥拓路”,堪称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宝藏力量。

2000余份问卷数据,结合与40余名银龄教师、乡村校长的深度对话,团队指出,银龄教师服务乡村教育时面临的三重挑战:数字技术应用障碍、城乡文化认知差异以及课程适配难题。

 □ 实务资源,破解“讲学鸿沟”难题 □ 

调研发现,尽管在出发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乡村教育工作的银龄教师中,仍有超过一半的人面临数字化教学难题。约三分之一遇到文化冲突、理念不合、沟通不畅等问题,还有七成银龄教师认为应当更好地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以解决乡村学校学生情况复杂、教师对当地文化不熟悉,以往的课堂经验无法适用等问题。

为帮助银龄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团队编写了《数字化教学服务手册》《耘光集:银龄教师应对城乡文化差异指南》和《青禾映霞:乡村地方特色课程手册》三本实用资料。

《数字化教学服务手册》封面

《耘光集:银龄教师应对城乡文化差异指南》封面

《青禾映霞:乡村地方特色课程手册》封面

其中,既有数字化教学软件操作、微课制作等内容,也包含城乡文化差异案例分析及解决办法,还收录了田间地头的非遗技艺、民俗故事及相关教案设计。这些资料深受乡村银龄教师的喜欢,通过推动传统教学经验与新技术结合、先进教育理念与地方实际衔接、乡土文化与银龄教师经验互补,为银龄讲学和乡村教育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知行年华”团队还设立了与团队同名的公众号,他们用文字为桥、以故事为炬、为教育留声,动态报道“银龄讲学计划”政策的最新走向,真实记录银龄教师的支教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老教师难能可贵的教育热情。

“绿意的春,万物留痕”,这是公众号一篇推文的标题,形象表达了这个群体重返讲台,也寓意着银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为教育事业留下经久不衰的足迹。

 □ 微光成炬,笔墨镌刻教育之初心 □ 

“以前觉得退休是终点,现在才知道是新的起点。”随着“银龄讲学计划”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退休教师认识到,退休并不意味着职业使命和个人价值的终结,他们积淀半生的教学智慧与未改的育人初心,理应继续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延续传承。

“知行年华”公众号的“银龄故事”专栏里,记录着许多动人的片段:云南的银龄教师结合当地特有的瓦猫文化,开发出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在教学中实现了新的成长;广西一位银龄教师即便生病,也坚持站在讲台,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团队用朴素的文字,讲述着这些老教师的日常与坚守,这些故事打动了教育同行,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共鸣。

“知行年华”公众号不仅传播银龄故事,团队还同步对讲学政策进行解读,更是搭建起“传帮带”的桥梁——他们广泛收集退休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妙招等,让这些珍贵的教学经验能在平台上分享传播,成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养分。

“我们不是在填补技术的鸿沟,而是在守护教育的薪火。”上海师范大学“知行年华”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的温度,用行动回应银龄教师的需求呼唤,更是对老教师四十年教学智慧与无私奉献的致敬。

当银龄教师的手写教案与智能黑板相遇,当白发与青春在教育振兴路上并肩,这场跨越代际的“双向奔赴”,正为乡村课堂点亮永不熄灭的灯。这束教育的光,终将照亮更多乡村学子的成长之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严珂/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