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电台诞生地进行无线电测向,他们捧回16项一等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说到无线电测向,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这一传统的科技体育运动,正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中国无线电测向联赛(宁都站)暨2024年中国无线电测向联赛总决赛中,吸引了来自28个省市的148支代表队、共2000多人参加。比赛中,宝山区无线电测向队表现优异,斩获32项大奖,其中无线电制作项目拿了16个一等奖。
江西宁都是红色苏区摇篮,红色电波是宁都特有的城市符号和记忆,无线电测向运动所展现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红色精神中的百折不挠、英勇斗争高度契合。在宁都参加无线电测向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也让参赛的青少年们觉得格外有意义。
比赛难度大
焊接制作测向机寻找隐藏电台
“这个比赛还是非常难的。”庙行实验学校体育教师梅俊华介绍说,这次比赛是全国总决赛,赛事级别很高,庙行实验学校共有3名学生参赛,在无线电制作项目中全都拿到了一等奖,另外在短距离定向猎狐项目中收获了2个三等奖。
中国无线电测向联赛是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重点打造的无线电测向品牌赛事,是一项传统的科技体育运动。此次大赛为期七天,包括了短距离3.5MHz个人赛、短距离144MHz个人赛、定向猎狐个人赛、中距离3.5MHz个人赛、无线电制作个人赛、快速测向个人赛、3.5MHz接力赛、144MHz接力赛等8个竞赛项目,共设14个组别,年龄跨度从10岁以上至40岁以下。
无线电测向运动又称“无线电猎狐”,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与传统“寻宝”理念的结合。选手们需在复杂地形中通过奔跑、移动,利用测向机寻找无线电信号,快速定位隐藏电台,是一项兼具体能、技术与心理素质的挑战。
“无线电制作项目,就是制作测向机,选手们要在一个半小时的有效时间内把100多个零件插在电路板上,既要把电路插得正确,也要焊接得正确、美观,要求是非常高的。”梅俊华说,测向机做出来之后,还要调试找到五六个以上的隐藏电台,才能获得好名次。
此次比赛的举办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是一座自带红色电波基因的城市,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电台就诞生在这里,红色电波是其特有的城市符号和记忆。宁都站的比赛中,选手们在竞技中穿越历史场景,将无线电测向技术与“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精神紧密结合,他们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判断,都赋予了科技竞技以历史纵深,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意义,展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智慧。
为了展现宝山区无线电测向能力,在大赛中争取好成绩,宝山区中小学无线电科创联合体通过层层选拔,组成了宝山区无线电测向队,22名参赛学生来自杨泰实验中(小)学、庙行实验学校、上大附校、月浦实验学校、天馨学校、宝教院附中、民办交华中学以及和衷小学等学校。早在6月初,学生们就坚持了30天的赛前打卡集训,而经过7天紧张激烈的智慧与体能比拼,他们也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
比赛收获多
磨砺心态看到不足未来继续探索奥秘
此次比赛中,庙行实验学校共有王沁知、朱思妤、师雨婷三名同学参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3岁的王沁知坦言,这次比赛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过程中的收获远比名次更珍贵。“从赛前紧张的设备调试,到烈日下奔跑寻找隐藏电台的专注,每一刻都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的重要性。”王沁知特别感谢队友的鼓励,而对手展现的专业素养,也让她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进步空间,“竞技的意义不仅在于终点,更在于突破自我的过程。未来我会继续打磨技术,保持对无线电测向的热爱,期待下一次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王沁知在比赛中
12岁的师雨婷也认为,比赛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许多不足:缺少体能训练,耐力比不过人家;对无线电的掌握不够充分;测相机制作前没有检查工具。“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师雨婷说,除了成绩,这次比赛更重要的收获是总结经验并超越昨天的自己。
王沁知和师雨婷
在14岁的朱思妤看来,这次比赛不仅考验技术,更磨砺了心态。“我明白了焊接是精细活,手要稳、心要静。从最初的焊点歪斜到后来的均匀光亮,是无数次的练习让我找到了手感。”朱思妤说,无线电测向像是一场科技探险,让自己学会了冷静分析,“测向不仅是技能,更是耐心与智慧的修炼。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历练,继续探索其中的奥秘”。
朱思妤
记者采访了解到,无线电测向是庙行实验学校的特色项目之一,学校非常重视,无线电测向社团自成立之初就高标准严要求。“我们的社团是普及与提高并重,普及的社团课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参加,主要是学习测向知识、焊接知识等基础内容。”梅俊华说,在此基础上,老师会挑选部分既喜欢又有潜力的学生,在周二、周五放学后再进行专门的提高训练。
在梅俊华看来,无线电测向运动既能让孩子们提高物理等跨学科知识,也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焊接还是蛮枯燥的,要能静得下心来,比赛时也要能稳住”。他表示,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心理一般会越来越强大。
据悉,未来,宝山将持续推广此类融合性赛事,加强无线电科创联合体建设,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壮大项目品牌,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通过“科技+体育”模式,为青少年及科技爱好者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助力全民科学素养与健康意识双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