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喀同心育英才,青春实践显担当
2025-08-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刘秦春 刘昕璐 林千惠 实习生 殷嘉萃 通讯员 孟仑

从课堂到产研转化“最后一公里”从城市基层治理到守护边疆健康,申城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

上海健康医学院师生

沉浸式见证“绿色援疆”发展

从黄浦江畔到帕米尔高原,这个暑期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一支多专业、多民族组成的师生团队,跨越5000多公里,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启了一场兼具医疗服务与生态感悟的实践之旅。7天行程里,他们不仅用专业守护边疆健康,更在走访医院、乡村、校园、国门的过程中,感受援疆工作中的“绿色智慧”,以青春力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交流团队首站走进沪喀医疗协作核心枢纽——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自2018年共建教学医院以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以“厚德至善、健行康民”理念为指引,累计培养212名喀什定向医学生。首届26名完成规培的毕业生即将奔赴莎车、巴楚等四县,成为守护家乡的“健康守门人”,他们扎根基层的选择,恰如沙漠中的胡杨,为边疆注入持久生命力。

在莎车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实时诊疗场景令人震撼。“这套由上海援建的系统,让喀什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减少了跨区域奔波的碳排放。”副院长的介绍,道出了医疗技术背后的“绿色考量”。走进阿热勒乡卫生院,智能药房、标准化诊疗室一应俱全,临床医学专业的热依拉同学感慨:“过去村民看病要奔波几十公里,现在小病不出乡,既省时又环保。”

教育援疆的“种子效应”同样彰显绿色理念。团队访问喀什大学医学院时,沪喀学子分享学习经验、碰撞思想火花,这种知识的“接力传递”,如同在戈壁播撒绿洲,让医学教育的成果持续滋养边疆。参访“百年喀什”纪念馆时,队员们通过历史影像了解到,从首批上海医疗队进疆到新时代“组团式”援疆,一代代援疆人用坚守诠释“功成不必在我”,他们的付出,正让边疆的“健康生态”愈发繁茂。

团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手册、微团课视频,计划建立长期实践基地,通过新媒体传播援疆故事中的“绿色智慧”。领队教师说:“这次旅程让我们触摸到国家发展的脉动,更明白青年要像高原的格桑花一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用可持续的行动服务健康中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为上海地铁站域治理贡献青年智慧

今年暑假,在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轨聚众智”青年实践团队深入走访西藏南路站、虹口足球场站、上海南站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铁站点,倾听乘客心声,汇聚点滴智慧,最终,大学生团队形成了一份接地气、可操作的优化方案,为优化上海地铁站域治理提供青年视角。

在东川路站,站长讲述的故事让会计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依云印象深刻:“当时站长很自豪地跟我们介绍,他们站点附近办公楼比较多,前几年地铁站建得不是特别大,去办公楼的连接路要么太阳暴晒,要么下雨天下暴雨,非常不方便。听取意见之后,地铁公司和周边的办公楼合作,把整个地铁站的通道都盖好了。这样大家走起来就不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了。”这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效,正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

在西藏南路,有乘客向正在开展调研的团队成员反馈:“早高峰闸机口总是非常拥堵,现在会有志愿者有效分流人群,维持秩序,并且现在的闸机也升级过了,能感受到闸机通过效率比之前高了很多。”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成为团队思考的重要基石。

带着实地观察、随机访谈和翔实数据,团队提炼出大学生群体能为地铁运营提供的独特助力,并构思了初步方案。带着方案,实践团队再次来到了西藏南路站,在与站长的沟通中,他们发现,方案还要更多考虑实际情况。

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熊炜对实践团队给出的报告给予了积极评价:“建议方向可行,后续可在细节上再深化。”

从深入站点的细致调研,到直面挑战的方案调整,再到ChinaJoy展会上的火速实践,“轨聚众智”青年实践团队的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同学们用敏锐的观察、务实的思考和真诚的行动证明,青年智慧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温度与效能的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源泉。

东华大学学子

让科研成果长成“硬核生产力”

学习不仅是在课堂,更要在产业腹地。在江苏安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东华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卢同学正调试新型电解工艺参数,企业导师指着实时数据屏欣慰地说:“这套工艺参数优化方案,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一大行业痛点。”针对“工科理科化”老问题,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推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带领学子走进产业车间,完成产研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验室成功≠产线可行,设备、原材料等变量倒逼我重构知识体系。”走进产业一线,学生们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在先进材料领域,徐同学在黄山加佳荧光材料公司攻关PMMA空心微球合成工艺。通过优化反应釜设计参数,成功实现从小试到中试放大,并参与2项专利研发和自主申请合成专利。

智能制造领域,孙同学在上海机床厂参与“精密数控磨床”的闭式缝隙节流静压导轨参数优化。通过CFD仿真与模态实验,建立油膜刚度计算模型,助力攻克高精度磨床静压导轨理论设计难题。他提交的4份关键技术报告被企业直接采纳。

截至目前,这批入企学生共提交67项技术改进提案,28项进入企业应用评估,5项核心技术正联合申报专利。“这些年轻人带来了突破固有技术路径的新视角,他们的交叉学科能力为技术攻关打开新思路。”企业导师、上海天霖水处理公司技术总监陈翟军表示。

一年的企业淬炼,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完成了“三级跳”,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在砂轮架B轴优化项目中学习的机械专业刘同学表示:“最珍贵的不是学会调参数,而是摸到‘理论和现实接轨’的门道。”目前,随着首期学生带着专利成果与产业思维回归校园,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以“入企铸剑”的硬核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锻造着“来之能战”的工程尖兵。

上海体育大学志愿者团队

暑期在新疆喀什开展跳绳教学创新实践

8月11日,记者从上海体育大学了解到,学校“跃动青春”团队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开展跳绳教学创新实践,通过组织区域赛事、引入智能教学系统、培训、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助力破解当地体育教育硬件短板、师资缺口、推广等难题,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为各族青少年搭建文化交流桥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跃动的绳影中悄然生长。

新疆地区地域辽阔,但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显著突出,物理隔绝和社交孤岛的双重困境,严重制约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体育本是促进交流的理想载体,但新疆地区长期面临运动场地匮乏、专业教师短缺、传统项目文化融合度低等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体育大学“一根小跳绳”团队选择以跳绳为突破口。这项运动成本低、门槛低、适配性高,既能普惠偏远地区,又能通过集体协作打破地域隔阂。团队联合新疆教育部门打造了区域性跳绳赛事,设置个人赛、团体赛和创意赛。

喀什市第十五小学的学生艾力·买买提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我以前只会跳几下,现在能完成30秒单摇跳120次!教练说我可以去上海参加比赛。”另外,举办的全国性赛事则进一步为优秀选手提供了精英集训和心理辅导,叶城县青训队的古丽娜尔·阿不都热依木表示:“和全国冠军同台,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此外,团队还为新疆培养出了本地跳绳教练50余名,裁判员30名,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今,项目已经覆盖了新疆的12所学校,惠及超万名学生。一根跳绳不仅解决了器材不足的问题,更让学生们爱上了体育课。未来,项目计划推广至更多地区,让体育之光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刘秦春 刘昕璐 林千惠 实习生 殷嘉萃 通讯员 孟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