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座城,科普顶流的“混知”宇宙
2025-08-10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文  施剑平/图、视频

一支笔,一个人,点染出一幅幅科普画卷。十余年间,“混子哥”陈磊在知识普及的赛道疾驰,孕育出科普漫画品牌“混知”。上海,始终是他腾跃的坚实根基——他在这里将艰深知识拆解成趣味段子,也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把自己活成了这座城市的日常。当媒介形态不断迭代,内容浪潮起起伏伏,陈磊仍握着那支笔,在上海的晨光与灯火里,继续画着。

  扎根上海  

从上班族到漫画科普先锋

“不是我选择在上海留下来,而是我绞尽脑汁,要在上海扎根。”坐在嘉定现厂创意园明亮的公司办公室,被“混子哥”和灌篮高手手办拥簇,混知创始人、畅销书作者陈磊强调。生于江西小城的他,从小就对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满怀憧憬。大学毕业以后,他如愿在汽车行业找到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上海。

当时的他,也许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靠创作科普漫画扬名立万。尽管在5G网络时代,“混子哥”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关于这个系列漫画故事的起点,还要回到3G网络时代。2010年后,互联网腾飞,当别人在博客比拼文字时,这个思维天马行空的上班族,构思出了自己第一篇漫画科普。

“我爱读历史,又喜欢显摆,学到了新知识,总想让你也看看。”陈磊幽默地说。不过,抛开玩笑成分,对他来说,画科普漫画是一个“启发”和“再思考”的过程。陈磊自嘲中学时做过“学渣”,“为什么同学能学会,我学不会?”当时的他总搞不明白。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与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学生时代的困惑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高效地学习?

而漫画,正是这个“学渣”给出的俏皮答案。他跳出课堂的框架,把知识点拆解成细碎的片段,像缝补丁似的一点点嵌进漫画格子里,再悄悄递到读者眼前。

“我很嘚瑟、开心。”陈磊笑着形容漫画最初走红时的心情。回忆起漫画最初走红的情景,陈磊脸上洋溢着笑容。第一篇漫画科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奇幻的平行宇宙——此后,“混知宇宙”持续扩容:《半小时漫画系列》丛书接连问世,动画作品陆续上线,甚至还开出了实体书店。

在上海嘉定博乐路现厂创意园的公司里,一整面墙被混知品牌的图书占据。这些书有着鲜明的共性:笔触带着股不羁的洒脱,内里却藏着沉甸甸的知识分量,图文交织间,信息量如潮水般涌来。

  进化打磨  

“五分钟”背后的厚积薄发

站在记者镜头前的陈磊,带着明显的黑眼圈,好在开口时依旧透着股充沛的劲头。他坦言,最近为了新创作,生活彻底乱套了,“睡也睡不着”。

今年,他新开设了“混子哥边画边讲”系列。视频里,他握着笔,一边快速勾勒线条,一边把科普知识揉进漫画里。最后一笔落下,整个知识脉络也恰好讲完,画面与内容严丝合缝。“做这个系列全是难点,”他感慨,“我面对镜头容易蒙,只能提前写好台词,反复练口条。”单是拍摄加剪辑这两项,他就得从早上十点一直耗到凌晨四点,可剪完一看,“也就五分钟”。

无论是伏案绘制漫画,还是对着镜头录制视频,连轴转的忙碌早已成了陈磊和团队的日常。“我们所做的每一篇漫画科普,都不是凭空从肚子里掏出来就能直接用的。”陈磊说,在创作前非得自己先学明白了、吃透了,才能动手画。通常来说,实际绘制只占全部耗时的五分之一,剩下的时间,全都花在了前期积累上——查资料、磨细节、抠逻辑,缺一不可。

公司的墙上,挂着不少俏皮的漫画横幅,无声的提醒,时刻悬在所有人眼前。其中最惹眼的一条,写着“信息量要少”。

此处的“少”,并不是单纯的简化。“所谓信息量少,其实是要精准抓住核心。”陈磊解释。漫画不过是传递知识的载体,那些藏在线条和色彩背后的“逻辑推导能力”才是关键。零散的知识点固然有价值,但在信息的层层分级里,陈磊总在琢磨如何触达最源头的“信息根”,“抓住这个根本,读者读得省力,我也轻松,整个学习过程也更顺理成章。”

陈磊的方法论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以“混子哥边画边讲”系列为例,这个账号目前仅发布了十几条视频,传播速度却势如破竹——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均快速突破了百万粉丝,他们的内容甚至获得了“上海发布”的转发。

这个系列走红的速度远超陈磊预期。“我没有想到一下子就会被大家接受。”陈磊语气中带着感慨,眼神里却透出几分笃定。因为回头想来,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些科普漫画确实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视频时代  

在流动的时代锚定新知

陪伴读者与观众十年,从图文网页风靡到短视频当道,陈磊始终敏锐捕捉传播渠道的变迁。曾几何时,当大段文字还在屏幕上占据主导,漫画凭借直观的视觉冲击与凝练的表达,迅速占据传播先机。那时的陈磊总说:“要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地传递知识。”可如今,在短视频面前,漫画似乎也显得有些“迟钝”了。

这是一个图文逐渐走向边缘化的时代。陈磊并不否认。但作为图文创作者,他在这种表面灰暗的图景里,窥见了自我更新的可能。“在视频时代,你是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挖掘?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就能够脱颖而出。”他坚定地说。

正是以此为原则,混知在视频时代探索,跌跌撞撞地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除了最为人熟知的公众号“混知”,在短视频博主的必争之地抖音、年轻人聚集的B站等平台,混知以短动画、真人出镜手绘科普等多元形式,用更鲜活的姿态吸引着不同圈层的受众。如今,几个平台覆盖上千万的受众。

与此同时,混知也在奋力追赶直播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新浪潮。“我们现在有直播。”陈磊说。公司专门辟出一间直播室,玻璃隔断后,灯光始终亮着。作为社恐,他很少踏足其间,但同事们常在里面轮值。即便在周日,点开混知的抖音账号,也能看到镜头前的主播正手持图书,或是举着印有漫画形象的帆布袋,细细讲解着产品细节。

“我们当然想一击必中,但那很难,即使今天,我依然不觉得最完美,一直在寻找和尝试。”“混知”这一老IP十余年茁壮成长,创始人陈磊却以完美主义者的姿态,始终带着挑剔的眼光前行。

  反哺共生  

在上海遇见和创作

在陈磊的众多作品中,有一本格外特别的漫画集,它的笔触始终围绕着一座城展开,书名是《半小时爱上嘉定》。这是一本堪称“嘉定百科全书”的漫画——从“南翔小笼包”到“教化嘉定”的渊源,乃至绵延八百年的嘉定历史——陈磊倾注了大量心血,算是“为嘉定写了一本书”。

“我对嘉定感情很深。”陈磊说。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他投身汽车行业,在嘉定扎下根来;后来转型文艺创作,又在现厂创意园安营扎寨。十年下来,这份“文理兼修”的经历,不断激发他的创造力。正像他自己所说:“上海这座大都市包罗万象,每天都能撞见无数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有人做烘焙,有人玩滑板,有人爱读书……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这些认真生活的人,是他观察和学习的对象,他从中细心收纳,并转化为灵感的养分。从汽车行业学到的技术知识,到街角偶尔瞥见的市井百态,他一一安放在漫画和短视频里。其间沉淀的,或许不只是具体的技术或知识,更是一份被生活打磨得越发开阔的视野。

“混知”也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增光添彩。“在上海中心大厦,我们开了一家两千平方米的混知书店;在嘉定远香湖,我们开了一个书店打卡点。”陈磊一边比画,一边示意两家书店的大小。分享知识,他认为不仅需要图书,还需要空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知识。”他说。

两家书店里不仅有混知系列图书,还设有咖啡厅、餐厅等板块。上海中心大厦店还有小剧场,并还原了C919模拟舱,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中国力量。不久前,该书店还入选了全国年度最美书店。

  继续创作  

做个有担当的内容创造者

陈磊至今仍保持着随手涂鸦的习惯。手边一个iPad,一个蓝牙键盘,随时都能“嗖嗖”地动笔。

此刻,在他的iPad画板上,一个模拟“微积分”的卡通形象正朝屏幕外张牙舞爪——“你觉得画这个要多久?”陈磊提问——这是他即将在他新书中登场的角色。

“怎么也得一个小时吧?”当听到这个答案,陈磊笑了。只见他大笔挥洒,寥寥几笔,两分钟内就勾勒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混子哥”形象。而他画的不止这些,并肩齐坐的宝玉黛玉、怒目圆睁的李逵……创作者蓬勃的生命力和创作欲,蕴含在他每一张涂鸦里。

谈及不久前出台的“沪九条”,这位创作者兼创业者倍感振奋。“这是真金白银的扶持,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对创作者的利好。”陈磊说。给钱、给政策、给场地,一切都正在落地。在来上海的十几年里,陈磊成长、飞跃。而眼下,这座他深爱的城市,又给予他坚实的支撑:“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官方给予更好的创作土壤,而我们会成为越来越有担当的内容创作者。”

闲暇时,陈磊偶尔会与沪上其他内容创作者聚会。他们大多是在公众号时代所结识的朋友,像顾爷、馒头大师等。和陈磊一样,这些熟悉的名字,十年前便陪伴着读者。“在一起时,我们不聊创作。”陈磊说。或者说,于他,创作早就沉浸在生活中的每一瞬间,无须开口。像一棵大树,从青葱长到参天高,他的创作在这十余年间结果无数。而这种丰饶,他小心翼翼地呵护与助长,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