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上海太特别了!”桑玠(本名钱雅苑)的语调里跳跃着激动、自豪,甚至还有一份感恩。这位中国作协会员、晋江文学城金牌作家的创作血脉,早已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可以说,正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塑造了笔下流淌万千故事的桑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视频
“那些街角的咖啡馆、跨江的大桥、深夜还亮着灯的便利店……都是我笔下爱情的背景板。能让读者透过我的文字,感受到上海的肌理与温度,作为本土作家,我始终觉得很骄傲。”
——桑玠
灵感之城
上海的爱情故事写也写不完
梧桐树叶的影子在老洋房的尖顶上摇晃,远处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落日余晖,这是魔都风格迥异的角落,也是桑玠笔下爱情故事演绎的舞台。在这个土生土长的90后上海网络作家笔下的二十多部青春爱情小说里,始终埋藏着这座城市的影子。
桑玠的网络写作旅程始于十三年前的大一时光。网络文学热潮涌动,怀揣写作梦想的她,抱着“让朋友们看看自己写的故事”的轻松心态,在晋江文学城以“桑玠”之名敲下第一个字。没想到她的爱情故事一炮而红,小说写了一半便成为了网站签约作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一个又一个青春故事中,创造了自己的“桑玠宇宙”。
有一个问题让桑玠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写了那么久,依然灵感迸发,故事好像永远也写不完。这是为什么呢?桑玠笃信,答案就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海是故事生长的土壤,城市的肌理在桑玠的爱情小说中无处不在。桑玠小说里提到的城市大多都是化名,但若是读者仔细品读便不难发现,那些未被直白标注却带有上海城市身份的“暗号”就藏在故事的细节里:某条梧桐浓荫遮蔽的僻静马路上,男女主人公曾共撑一把伞;老弄堂改造的咖啡馆里,正酝酿一场令人心动的邂逅;跨江大桥的夜景中,藏着兜兜转转的重逢。
这都是上海啊!“上海太特别了!”桑玠告诉记者,“能让海归精英在写字楼里的商务谈判充满张力,也能让青梅竹马在老洋房的庭院里找回年少初心。”她笔下的人物,有在陆家嘴打拼的企业总裁,也有雷厉风行的都市白领,他们的事业与爱情,都带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摩登与务实。城市与情感的融合让故事有了更真实的温度。“雨天里湿漉漉的南京路,深夜亮着灯的便利店,上海用独特的气息影响着故事里每个人的相遇相守。”桑玠说,上海的多元气质,让每一种爱情形态都能找到生长的空间。
桑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动力之城
上海托举网络作家成长
上海给了桑玠太多,让她始终心怀感激。当然,她也有一点小小的担心,想要努力把握城市的脉搏,不被遗忘。正因如此,她并没有选择全职写作,而是坚守着一份外资企业的工作。正是这份工作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灵感。
“这份工作让我不会脱离社会,能接触到身边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的创作灵感才不会匮乏。”桑玠说。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她笔下那些关于都市精英的职场故事、人际交往情节更具代入感,也让她更能捕捉到上海这座城市在职场生态中的独特气息,为故事注入了更贴近现实的活力。
上海于她,不仅是灵感缪斯,更是源源不绝的动力引擎,持续助推着她的成长。近年,她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并很快经上海推荐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桑玠成为上海知名作家的路上,上海作协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未加入作协时,朋友分享的专题研讨会、作家沙龙,使桑玠感到“有人在真切关注我们”;而成为会员后,这种感受愈加强烈,“作协就像是一位朋友在真心实意地拉着我前进”,这份支撑让她在创作道路上步履更稳、更自信。
不仅如此,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都市,天生就是“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桑玠创作的小说早已打破地域界限,这与上海的开放包容息息相关。出版机构成熟的出海经验,从翻译团队筛选到文化元素的本土化处理,让她的作品得以实现“网文出海”的目标。上海的开放不仅为“网文出海”提供了渠道,更帮助像桑玠这样的作家找到了不同文化间共同的情感密码。“人心是相通的。”桑玠感慨,“上海教会我,用真诚写好的故事,自然能被全世界听见。”
希望之城
网络作家大有可为
提供不竭灵感,给予坚实托举,在桑玠眼中,上海弥漫着未来之光,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
希望之城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比如拥抱AI。如今,很多作家把AI当成创作的辅助工具,它正在深刻地参与这座城市的文学图景。对此桑玠保持着一份谨慎,“我始终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运用人工智能,取其长避其短,不能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原本天马行空的思维,人工智能可以是‘脚手架’,却不能是‘建筑师’。”
当然,这并不代表桑玠拒绝了AI。她说,虽然故事里真情实感的脉络无法交由AI完成,但是一些背景资料的收集,却是AI的强项。这样的创作理念同样是桑玠在上海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学到的。而一座城市可以允许一个作家对新技术保持谨慎的欢迎,这本身也是上海包容多元的城市特质的体现。 “完全由人工智能撰写的故事也并非‘你本人’创作出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整理信息、提供思路参考,而把讲故事的核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情感,人工智能不是代替我们灵魂的笔。”桑玠说。
在这座希望之城里,桑玠觉得自己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其中一个就是“故事的摆渡人”——用笔下的文字,把城市的文化肌理、烟火气息,变成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钩子”,再把这份共鸣引向线下的体验场景。
这意味着网络作家在当下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浪潮中大有可为。“当我在故事里写到上海的一些场景,一间咖啡馆、一座游乐园、一条适合City Walk的路,这些文字构筑的场景,蕴藏着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密码。特意去走那条梧桐掩映的马路,打卡故事里的咖啡馆,体验游乐园,这本身就是文化与旅游最自然的交融。它超越了生硬的‘景点推荐’,是带着情感温度的‘故事奔赴’。”桑玠描绘着她的愿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