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也是战场!一样要冲得上、守得住!”99岁抗战老兵寄语00后青年医学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小兵张嘎”的原型、如今已99岁高龄的张克爷爷,坐在轮椅上,紧握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田浚祺同学的手,颤声笑着说:“小朋友们,救死扶伤也是战场,一样要冲得上、守得住!”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刘晓兵等专家,及交大医学院本硕博学生组成的“久脉”健康科普实践团队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抗战老兵检查身体时的感人一幕。从烽火岁月的舍生忘死,到人民健康的深情守护,他们的手紧紧相握,血脉赓续的使命感,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
轮椅前的问候 与99岁老兵的特殊“会诊”
清晨长江水雾缭绕,船鸣声划破静谧。江面两岸,城市与青山交织成壮丽画卷。跨越千里,“久脉”暑期实践团从黄浦江畔出发,奔赴湖北三峡。这支被称为健康“梦之队”的沪上青年医疗队,将顶尖医疗服务带到城镇社区和偏远山村。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里,“久脉”实践团的其中一站来到了满载英雄记忆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月9日,队员们有幸走进“小兵张嘎”的原型、99岁抗战老兵张克的家中。
屋内墙上,挂满泛黄的老照片。“我曾是哨兵、卫生员,后来是一名军医。”99岁高龄的张克爷爷见到为他检查身体的专家和青年医学生,眼中闪着光亮。
雄县一带,十几岁的孩子,方言里被称为“嘎子”,“小兵张嘎”的故事原型来源于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张克高兴得睡不着觉。1945年冬天,张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张克被派到保定和青岛去学医,正式成为一名军医。后来,他又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救死扶伤。1964年底,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湖北恩施地区筹建军医院(后改名恩施州优抚医院),担任第一任院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
“张克爷爷精神状态非常不错,当时坐在轮椅上,见到我们很高兴,第一时间就想起身,同学主动围了过去。”实践团队向张克爷爷做简单的疾病问询,并向他介绍了团队。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刘晓兵见到张克爷爷也非常激动,还开玩笑说“晓兵”遇上了“小兵”,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给张克爷爷检查下肢的时候,爷爷说自己的腿还是没劲儿。刘晓兵医生帮他脱了鞋袜,查看足背动脉,发现他整个脉搏跳动属于非常好的状态。在辨识了斑块等情况,确认平常没有头晕症状后,刘晓兵推测说,那可能是腰椎有问题。张克爷爷听懂了,说确实是因为原来在战场上受伤,后来工作中又久坐,导致腰椎经常压迫神经,常常一条腿热一条腿冷。刘晓兵介绍,虽然血管通畅,但神经上稍微有些衰弱,他鼓励张克爷爷还是要出去走走。
刘晓兵为99岁的老兵张克义诊
00后的田浚祺告诉记者,张克爷爷耳朵不好,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也不高,他作为当地人,一直在充当翻译的角色。老人家言语不多但是声音非常铿锵有力,当他用十分洪亮的声音说出“小朋友们,救死扶伤也是战场,一定要冲得上、守得住!”时,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一席话,仿佛跨越了时间的河流。战火中锻造的坚毅,与当下青年医者泥泞山路上的坚守,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从烽火岁月的舍生忘死,到今日为人民健康的深情守护,精神的血脉跨越时空,在紧握的双手间延续,使命感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
临走之前,同学们还把一些科普的内容介绍给张克爷爷,并向他展示了他们创新设计的冰凉贴、水杯,还讲了实践团目前在做的工作。张克爷爷频频点头道:“你们也是高才生,要把工作做好,关爱更多患者,关爱更多老兵。”
5年来的默默接力 守护曾经守护家国的人
“关爱更多患者,关爱更多老兵”,这是老兵的嘱托,也是实践团正在着手的实践。
记者了解到,这次前往恩施,实践团队原先联系了五六位老兵。由于其他老兵一直在医院卧床,不方便打扰,他们最终选择来到了身体状况较好的张克爷爷家。对于其他老兵,实践团队也表达了诚挚的问候,给他们带去了团队自主设计的科普文创、三折页等物资。
探访老兵也非初次。去年,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他们拜访了军休干部白荣祥。在上海,他们也多次探望老兵,包括简令嘉、杨于涵、朱俊贤、顾祖恩等。他们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海军官兵。
在上海,团队今年6月看望杨奶奶、简爷爷
据田浚祺同学回忆,当时拜访杨于涵奶奶,在得知他们是医学生后,杨奶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寄予厚望:要学好本领、有济世情怀。她还提到,很多老年人因血管健康问题无法高质量生活,希望新一代医学生能把健康理念带给更多人,实现医疗大健康的平等和便民。
实践团和这些老兵一直保持联系。“前不久,八一建军节的时候,杨奶奶还给我微信留言说,不要忘记这个节日。”田浚祺说起这样一个细节。
“久脉”健康科普实践团队关注到老兵健康问题,也与他们的专业相关。“我们血管外科考虑到,老兵在战场上长期高负荷作战,加上饮食条件有限,会对包括足背动脉的下肢血管造成隐患。深静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症状,在抗战老兵中并不罕见。临床中,我们也曾为老兵做过血管手术,这让我们意识到,老兵是一个亟须被持续关怀的庞大群体。曾经他们守护家国,如今我们守护健康。”实践团成员胡佳腾说。
“为守卫家园的你们守护健康”,朴素而真挚的宣言,正是对张克爷爷“救死扶伤也是战场”期许的最好回应。
硝烟弥漫时,老一辈舍生忘死,用血肉开辟民族生路;和平岁月里,新一代默默耕耘,以仁术守护生命尊严。自2020年以来,“久脉”健康科普实践团队跋涉沪、滇、鄂三地,60余次躬身实践,这正是他们为自己的医学宣言写下的最滚烫的注脚。
对“最可爱的人”最好的致敬,莫过于让他们安享健康。这些年来,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精密的仪器和贴心的科普,更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最深沉的敬意与守护,而他们收获的也远不仅是临床经验,更是关于责任传承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启迪。
前路漫漫,步履不停。这支青春的队伍,正坚定地行走在“新战场”上。
== 相关新闻 ==
将医学科普温度传到山间水畔
贴着冰凉贴的小朋友在绘画创作动脉静脉“血管树”,乡亲们笑盈盈地赶来参加义诊……此次,“久脉”暑期实践团奔赴湖北三峡,把医学科普温度传到山间水畔。
烈日炎炎的8月初,宜昌市王家坝社区居委会门前热闹非凡。一大早,听闻上海专家要来义诊,张大爷拄着拐杖早早赶到现场等候。“在家门口就有上海专家来敲门看病,太方便了!”社区居民纷纷感叹。
“久脉”实践团成员在刘晓兵的带领下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搭起义诊台,为闻讯而来的乡亲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细心解答健康疑问,努力为每一位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与此同时,“久脉”实践团突破传统科普模式,将盆腔淤血综合征、腹主动脉瘤等医学知识,创新融入小水杯、冰凉贴、藤茶包等科普文创,构建起“触觉可感、味觉可尝、听觉可闻”的三维科普场域。“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可触,看着乡亲们的会心微笑,我们知道,科普真的入心了。”实践团成员曲子政感慨道。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乐园村,山路蜿蜒、交通不便,却因一代代土家儿女的顽强探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半个多世纪前,“赤脚医生”覃祥官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乡亲送医送药;1966年,他从这里出发,首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造福千万农民。
如今从这里出发,“久脉”实践团基于指导老师前期科研成果,将“主动筛查”“饮食—运动—心理”多维度管理理念带到田间地头。老人们好奇地听着实践团成员讲解,有的兴致勃勃地提问,有的连连点头称赞。这份新鲜与惊喜,回应了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实践,成为了“人民科技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满心理想、满怀热忱,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医学生,从医学课堂走到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为乡亲们解忧纾困。在乐园合作医疗第三代传人李发从的带领下,团队挨家挨户上门义诊科普服务。陡峭泥泞的小路上,“久脉”成员背着沉甸甸的医疗箱,敲开一户户家门,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问病史。
团队还以创新墙绘形式科普盆腔淤血综合征、腹主动脉瘤、深静脉血栓等防治知识,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实时更新的沪上科普魅力。实践团成员钱柯妤感慨:“我们走过的山路,前辈当年也走过。前辈用双脚踏出农村医疗的奇迹,我们也要传承这份为人民健康奉献的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