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光明中学学生行走追寻抗日印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88年前的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钢铁巨兽,用生命书写保家卫国的至高信念。在这样一个需要铭记的日子,上海市光明中学的学生们在8月13日当天开展了追寻黄浦抗日印迹的红色行走,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 昔日被炸的公共体育场已成学校操场 ◇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大同初级中学(大吉路校区),这所学校与抗日战争有什么关联呢?”光明中学思政教师、黄浦区教育系统“师说”理论宣讲团成员赵程斌带学生们来到了操场。
赵程斌带领学生走访大同初级中学(大吉路校区)《五四烽火》雕塑
“这里原来是南市公共体育场,建于1915年,是中国人在上海自建的第一座体育场。由于租界当局禁止中国人在租界内集会,于是公共体育场就成为上海市民举行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赵程斌告诉同学们,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再到“九一八”事变,上海各界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集会大都在这里举行。光明中学的前身——中法学堂的学生们,曾经自发组织中法学堂抗日救国会,在这里参加了反对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的集会游行。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公共体育场遭日军轰炸,成为一片废墟。”赵程斌指着操场边上的一座雕塑说,如今,这里已成为大同初级中学的操场,而这座名为《五四烽火》的雕塑也提醒着每一位学生铭记那段历史。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野蛮屠杀上海平民,肆意轰炸经济、文化设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南车站路上,赵程斌指着路牌给同学们介绍道,这条路名里的“车站”,可不是指公交车站,而是火车站。
“这片区域,曾是1909年建成的沪杭铁路线的起点,被称为上海南站。1937年8月28日,日军对上海南市地区发动无差别轰炸,日机十二架,在这里附近投弹八枚,月台、天桥及水塔、车房均被炸毁,最为惨烈的是南站当时聚集了大量为躲避战事等待返乡的平民,七百多人在此次轰炸中丧生。”赵程斌给大家展示了中国著名记者王小亭拍摄的照片——《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画面中,一个孩童坐在已成为废墟的站台上大哭。
看着如今车水马龙的南车站路,再看看照片上满身鲜血大哭的孩童,强烈的对比让同学们既为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愤怒,也为祖国在不到百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动容。
◇ 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
研学中,赵程斌带领同学们陆续走访了位于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救助所”旧址,淡水路264号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向明初级中学(思南路校区)的茅丽瑛烈士纪念像,以及报童小学(前身为1937年中共地下党创办的“报童学校”)和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戏院,《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这里唱响)等场所。
同学们走访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救助所”旧址
在四行仓库对面的苏州河畔,这次红色行走画上了句号。赵程斌告诉同学们,这些镌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战斗坐标,已成为“中国不会亡”最铿锵的注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需同学们继续奋斗。
在高温天气中接连走访8处场所,同学们虽然热得满头大汗但却兴致很高。“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准高二学生周宸玥对茅丽瑛烈士的事迹和报童小学的小报童们印象深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欣彦同学说,在苏州河畔隔岸凝望四行仓库的斑驳弹痕,仿佛能感觉到当年八百壮士的壮烈,“这次红色行走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更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要以奋斗之姿勇担时代使命”。
此次红色行走中,周安阳同学进一步了解了上海这座革命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深切感受到了每一位革命烈士所传递出的红色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于开展此次红色行走的初衷,赵程斌坦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回望历史,在上海黄浦这片热土上,无数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奋起反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孩子们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