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当年轻人用创造力建造精神图景,家就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度假区
2025-08-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在有限的空间中,年轻人正以惊人的想象力重塑家的定义。徐家汇地铁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展出了“一平方米”的微型空间场景,社交媒体上,“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度假区”悄然登上热搜。当更多年轻人晒出自己充满松弛感的创意角落,一场从“消费主义”转向“创造主义”的生活革命似乎正在兴起。

动动手,家就能变成了“度假区”

近日,走过上海徐家汇地铁站,都能看到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型展览——橱窗里精心布置的“一平方米”微型空间场景,配合真实用户语录,生动呈现了如何将有限居住空间转化为心灵栖息地的智慧,而动手的年轻人则喊出了“是TA先动手的”的口号。

博主“山与”将自行车轮做成了挂钟,自己画上时间,安装上指针,这样,闲置的车轮就“指向了家在路上的每个瞬间”。博主“桉月的桉”在二手市场淘了淘,二手滑板变成了茶几,放上露营灯、咖啡壶,露营的氛围在家也能实现。另一位博主“弓长有物”则将坏了的煤气灶放到了客厅,成为了装饰橱柜,他说这样可以“换个地方给家里增添烟火气”。

记者看到,展览虽小,却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挺有意思的,我虽然创意没那么多,但平时也会在家里搞点事。”90后女生小徐告诉记者。她一个人在上海租住了一间小公寓,梦想是开个小咖啡馆,家里1.5平方米的阳台暂时实现了她的梦想——铺上一块地毯,放上一个折叠桌椅,配点绿植,每天清晨一杯咖啡,阳光洒落,鸟鸣入耳,一天就有精神了。“现在天太热了,‘咖啡馆’暂时不营业,秋季再开业。”她笑道,“重要的不是面积,而是那种‘氛围感’。”

与她“同频”的年轻人不少。在一家外企上班的阿喆将卧室飘窗彻底改造。定制矮几、柔软坐垫、迷你茶具一应俱全,窗外绿树成为天然背景。“下班后坐在这里,焚香、泡茶、发呆半小时,就像进行一场微型度假。不必远行,心静即是归处。”95后女生妙妙则在自家浴室营造出了“私汤时光”,她在普通浴缸旁放上防水小边几、香薰蜡烛和蓝牙音箱。“点上蜡烛,放点轻音乐,‘家汤’虽小,要的就是松弛感。”她笑言。

方寸间,盲盒玩偶就是最好的“旅伴”

在网络上,“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度假区”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年轻人共鸣。小红书上“家的养成计划”话题浏览量达到28.3亿,“家是我的能量场”话题浏览量11亿次。与“家居改造”“出租屋改造”“氛围感角落”相关的笔记总量已突破千万。

年轻人的创意更是千奇百怪。有人晒出了盲盒的“再生”——憨态可掬的泡泡玛特 Molly,被稳稳固定在门牌底座上,一回家你就能看到它,Molly 的眼神仿佛在说:“欢迎回家,这里是你的快乐小岛!”

憨态可掬的蜡笔小新和 PUCKY 的小怪兽成为上厕所时的“厕所搭子”,在马桶水箱盖的一角,或是置物架显眼处,或是用防水小托盘放在洗手台上,和坐在马桶上的你大眼瞪小眼,蹲马桶也变成了一种无厘头的快乐。

戴着潜水镜的DIMOO或抱着松果的YUKI被固定在表盘中央,每天看时间的时光,就能唤起海洋和森林的度假回忆,成为一眼“小确幸”。

“第一个想出用盲盒装饰家里的简直是天才!原本只能在角落落灰,脑洞大开把它们放在家里各个角落后,洗澡、蹲坑都有了搭子,生活气息满满,真感觉一回家就开启度假模式了。”博主“小狗斯特”说道。

各种废弃材料被艺术化,成为年轻人时尚的环保美学与疗愈工具。有人将收集的深棕色咖啡渣仔细晾干、研磨均匀,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渣颜色不同,浅烘偏黄,深烘近黑,成为了天然的颜料。在深色画布或厚卡纸上,用刮刀或手指精心“绘制”出海岸线、椰林、沙漠或山峦的轮廓,完成后喷上定画液就能固定住。装饰在家中一隅,咖啡独特的醇香会随着时间缓慢释放,尤其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仿佛置身于咖啡馆的后院。

喝剩下的奶茶杯摇身一变成花盆,甚至为你准备好了“攻略”,照抄就行——透明或磨砂质感的奶茶杯洗干净后钻出排水孔,杯身外侧缠绕一圈麻绳增加自然感,或用颜料手绘简单的图案,栽种上小巧的多肉植物、耐阴的绿萝小苗,或者几根水培的绿萝、吊兰枝条,错落摆放在窗台或书架,自成一道微型绿洲景观。

现象解码:为何“最小度假区”成为心灵解药?

“没空远行,就在家里打造我的旷野。”有网友这样说道。也有网友表示:“阳台种满绿植,沙发铺着毛毯,夜晚窝着看电影,比景区排队舒服多了。”还有网友的吐槽引发共鸣:“在外需时刻提醒自己‘控制’,在家却能毫无拘束地做自己,这才是度假。”

心理专家表示,这既是年轻人在现实挤压下的空间突围,面对居住现实,年轻人被迫在有限物理空间内寻求精神延展。“‘最小度假区’的构建本质是一种积极的空间补偿策略,通过赋予小空间特定情感价值如放松、治愈,来积极对抗外部环境压力。”心理专家曾媛媛表示。

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不设限——通过场景仪式感来实现心理边界的延展。两根红薯,因放置久了发出绿芽,就可以成为一个人在家中的“小小海岛”。“就和我们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样,‘附近’的再发现是城市青年的精神刚需,而家虽然是世界上最微小的地理单元,却因为情感浓度可以成为最辽阔的安憩之所。”曾媛媛表示,将家转化为“度假区”,是年轻人对即时性精神慰藉的迫切需求,它不必昂贵遥远,只需触手可及的日常仪式感,就能为疲惫心灵快速“充电”。

在上海创业的95后女孩小岳在家中做了一整面的书墙。她说:“当猫和书在一起,就是家里最灵动的软装。”她做了一整面的不锈钢悬浮书架,书放上去像是墙上长出来的,又留下了一个猫洞,让猫住进书墙里。“你能看到猫时而穿过书墙,像是进入另一个次元去完成突发任务,时而匍匐在上面,感觉它们正在观察人类。被猫和书包围的时候,仿佛拥有了双重逃生通道,可以随时逃离现实的烦恼,也可以抵达任何一片远方。”

将Molly 作为“迎宾”的年轻人说:“每次回家开门前看到它,瞬间就有了卸下疲惫、进入私人领地的仪式感,让我感觉到了归属感。”将蜡笔小新作为“厕所搭子”的年轻人说“深夜独处时,这个小玩意化解了我的emo。”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过:“家创造的不仅是空间,更是情感的交融和回忆的堆积。”家装设计师沈大明表示:“家是一个人最私密也最安全的绿洲,其实每种对自己所属的家的营造都是一种情感价值的赋予。”

在他看来,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家的创意改造,则体现了从消费主义到创造主义的生活革命。“年轻人开始反思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通过亲手改造空间,年轻人可以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创造性满足,这是购买成品无法替代的深层愉悦。”他表示,如今的网络时代,海量的灵感分享也极大降低了创造的门槛。从专业设计师到普通租客,创意得以自由流动和碰撞,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智慧库,也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了生活设计师。

 记者手记 

年轻人找到了新的幸福感来源

“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度假区”,这一充满诗意的比喻,远超家居美学的范畴。从“占有”到“创造”的范式革命,它标志着当代年轻人生活哲学的转向——幸福感的来源正从对外部商品符号的占有,转向对内生创造力的激活与实践。亲手打造的空间,凝结着个体的情感与意志,成为抵抗生活异化的精神堡垒。

当年轻人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将一方飘窗、一个阳台甚至一个门牌打造成心灵的“微度假”胜地时,他们不仅是在优化居住空间,更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以创造为锚,重新定义幸福的内涵与抵达路径。每一个精心布置的“一平米”,都是年轻人拒绝被生活洪流裹挟、主动定义自我生活意义的宣言。它证明了在受限条件下,人依然可以通过创造保有诗意,实现“有限空间,无限生活”的可能。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买不起远方的大海,就在心里造一片能随时抵达的沙滩。”家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度假区”,正成为无数年轻人安放身心、寻找自洽,进而重建生活意义的原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