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让江豚回归了,生态文明大讲坛院士来科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长江十年禁渔,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暨第228期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桂建芳为青少年们做了科普解读。
桂建芳院士表示,长江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它绵延6500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摇篮,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质研究表明,长江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变,尤其在云贵高原地区形成了壮观的“三江并流”奇观。正是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长江最终得以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长江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至今仍为中国提供着60%以上的水资源。从农业时代到如今的工业化、信息化时代,长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国家提出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其中,2021年开始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为世界大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接受记者采访时,桂建芳院士回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他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期从事渔业和水产养殖研究。他告诉记者,提升水产养殖能力,旨在解决老百姓吃鱼难的问题,提供更优质的食物。“我本人也参与过鱼类育种工作。长江湿地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投身长江湿地研究保护已有45年,见证了相关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他表示,以长江江豚为例,它是长江生态的旗舰物种。过去几十年,其数量持续下降。但根据最近的调研,长江江豚的数量已经开始止跌回升。“这正是‘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明显成效。”当然,为了进一步做好长江生态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桂建芳院士更是呼吁青少年积极参与长江保护,保护长江的生命之源。“曾经有一位小学生问我‘为什么叫大保护’,我的回答是,‘大’意味着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或学者的事,更需要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我们要从小树立长江保护意识,共同守护长江,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作为全国生态日的特别活动,这次活动特邀院士在内的专家团队,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议题,向全球展示中国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于贵瑞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全国生态日的建立彰显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生态学科学发展和全民生态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契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现场表示,上海城市生态关系到整个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关键一环。作为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大本营”与“绿色充电站”,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直把“传播生态智慧、点燃绿色未来”当作头等大事,通过主题展览、教育活动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激发市民“生态自觉”的超级策源地。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碰撞智慧火花、分享实践经验、共绘美好未来,一起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贡献力量。
“‘长江大保护’这一宏大工程的成功,绝非仅凭科学家之力即可实现。它高度依赖于政府公务员、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的深度参与。公众对长江保护重要性的科学认知水平,是决定保护成效的核心要素之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唯有公众普遍具备了扎实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方能取得扎实成效。
据悉,本次活动线上观众超过610万,除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现场300余名观众外,还在上海设立了十余个分会场,十多位生态科普专家深入各分会场,为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活动影响力还将辐射全国,将陆续在重庆、广西、安徽、浙江、云南、陕西、辽宁等多个省(区、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分讲坛活动,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理念走入更多人心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