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丨Z世代“海防之花”:13.7公里海岸线上的青春坚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视频
“同学们注意看,这是对海望远镜,用来实时观测海面状况……”今年暑假,奉贤区海湾女子民兵哨所成了上海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藏打卡点,00后哨员汪媛婷正被学生们簇拥在哨所雷达监控与目力观察室。这个年均接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1.5万余人次的地方,驻扎着一群Z世代海防之花。
◇ 海防精神的血脉传承 ◇
自1986年“奉新民兵哨所”诞生,到如今扎根奉贤金汇港出海口的“海湾女子民兵哨所”,近四十载风雨砺剑,一代代女哨员在这里薪火相传,接力守护。2000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切接见哨员,并欣然题词“东海哨所、海防之花”。这八个字成为融入哨所血脉的精神旗帜,激励着哨员们不断砥砺前行。
如今,打卡哨所后,海防精神感染了更多人。Z世代哨员负责讲解,α世代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今年暑假,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在“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奉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湾女子民兵哨所。这里不仅是重要战备单位,更是青少年感受爱国精神、学习榜样力量的生动课堂。
国防知识展馆内,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史料、逼真的模型,无声讲述着海防事业的沧桑巨变与哨所的铿锵足迹。哨员们常常担任讲解员,用亲历的故事和朴实的语言,为来访者讲述新时代海防精神,让尘封的历史焕发出感人的温度。
“这是对海望远镜,用来实时观测海面上的状况;这是对空望远镜,用来实时观测天空中有无异常情况。”在哨所五楼雷达监控与目力观察室,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晰看到不远处的海平面,学生们争相体验望远镜等设备。
哨员何晨靓的讲解身影出现在不少照片里,这个暑假,她带领着一队又一队学生队伍领略海防风采,用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海防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外,哨长李煜是一名退役女兵,投身哨所后她没有忘却军旅生涯,积极投身国防动员事业,主动承担起海湾旅游区征兵宣传重任。她走进高校、深入社区,与适龄青年分享她从军的故事和热血青春,鼓励更多优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赓续红色基因,投身火热军营,为强国梦、强军梦凝聚青春力量。
◇ 迷彩服下的初心共振 ◇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青春只有一次,希望我们都能有穿上军装的样子。”现任哨长李煜曾服役于南部战区海军西沙某水警区,获得过“卫国戍边”纪念章。两年的军旅生涯,让她在碧波万顷间锤炼出挺拔的军姿,更在心底种下了守护家国的种子。
退伍后,李煜始终在寻找一个能延续军旅情怀的舞台。2023年,奉贤区人社局的一则招聘公告让她眼前一亮:“海湾女子民兵哨所,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贴近部队的地方。”经过层层考核,李煜以退伍军人身份成为首批编制哨员,并且担任哨长。
与李煜不同,2024年8月,奉贤南桥姑娘汪媛婷拖着行李箱站在海湾女子民兵哨所门前时,刚刚从上海电机学院毕业,22岁的她还没完全褪去校园里的青涩和稚嫩。这座藏在海湾旅游区日暮里的女子民兵哨所,即将成为她人生第一份工作的起点。
“看到招聘公告时,我想起之前在江海居委的实习时光。”汪媛婷回忆起那个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夏天。在居委会协助照顾独居老人的经历让她变得愈发开朗。“第一次敲门时手都在抖,现在能笑着和老人聊上半小时。”她笑着说。当看到哨所招聘时,她便想试试穿着迷彩服的不一样的人生,说到这里时,她眼里闪着光。
同样被吸引的还有来自金汇镇的姑娘章叶。彼时,刚毕业没多久的她正经历着考公热潮下的迷茫,直到偶然间看见哨所这则特殊的招聘启事。“武装事业”“女子民兵”,这些陌生却又充满力量的词汇像磁石般吸引着喜欢新奇体验的她。
海湾女子民兵哨所位于风景优美的金汇港出海口西侧,这里被誉为“东海第一哨”,现任哨员由8名Z世代姑娘组成,她们平均年龄在25岁,肩负着空情观察、监控、沿海巡逻的重任。
◇ 13.7公里的青春坐标 ◇
早晨7:00,李煜带着哨员们例行训练。8:30,姑娘们开始分工,各就各位。2名哨员在五楼视频监控室对海面进行观察和瞭望,对金汇港出海口36艘嵊泗籍渔船进出港情况进行监控,观测175海区内过往船舶情况,及时发现可疑船舶、群众下海被困等安全隐患,并通报公安、海警、海事等部门进行后续处置。
“您好,这里即将涨潮,非常危险,请尽快离开!”每到暑假这种旅游高峰期,哨员总会驾驶海防巡逻车例行巡查。每当发现人工沙滩关闭后的滞留游客,姑娘们都会迅速停车上前,耐心引导游客撤离至安全区域,守护着这一方海疆的安宁。
“姑娘们观察更细致。”李煜告诉记者,这种“柔性执法”的智慧,也让女子民兵哨所在海防体系中形成独特优势。据李煜介绍,哨所日常负责东至南门港、西至南竹港的13.7公里海岸线海防巡逻工作,最远的那条线路要到南门港,开巡逻车过去大概要花费1小时。
另外,哨员们定期军事训练,提升自身的军事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打下坚实体能基础,练兵备战不停歇。汪媛婷还记得章叶第一次打靶时肩膀瘀青了。章叶说:“后坐力震得我耳朵嗡嗡响,但我坚持打完10发子弹,事后隔了很久才发现肩膀青了。”她说起来仍旧难掩兴奋,“虽然打靶比想象中难得多,可是很酷不是吗?”
叠被子已经不再是训练科目,早已融入哨员们整理内务的日常。采访时李煜把叠好的被子摊开,为记者示范了一遍,只见她动作熟练,反复用手指把原本软塌塌的被子捏出棱角来。“我觉得通过叠被子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因为就像叠‘豆腐块’一样,要靠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行。”
初任哨长时,李煜还在适应身份的转变。“第一次遇到台风天所里断电,我连总闸位置都找不到。”她回忆起那个暴雨滂沱的夜晚,老哨长叶慧玲在电话里一步步指导她重启电路。她认真、执着、努力,早已成长为哨员们依赖的大姐姐。如今,当新哨员遇到问题时,她总会说:“别急,我们当年也这样。”
哨所的生活远比想象中鲜活,但最温暖的记忆藏在哨所的厨房里。老幺汪媛婷被姐姐们亲切地称为“大厨”,她变着花样研究菜谱,从番茄炒蛋到糖醋排骨,手艺渐渐征服了所有同伴的味蕾。“有次我做酸辣汤失败,大家边吐槽边帮忙收拾残局。”章叶就像在诉说家的温暖。
“我们不再是乳臭未干的小姑娘,而是守护一方的战士。”李煜说。从青涩稚嫩到独当一面,汪媛婷在哨所完成了从学生到女民兵的蜕变。章叶告诉记者:“穿上这身军装,终于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使命。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场,这是我守护国家、守护这片热土的坚定信念。”
新哨员即将到岗,有5名姑娘即将离开哨所,当被问及未来时,她们望着哨所外起伏的海浪说:“无论未来在哪里,在哨所里传承的海防精神永不忘。”声音很轻,却带着笃定。
夕阳西下,哨员们巡逻的背影渐渐融入海岸线的晚霞。她们身后,新一代哨员正在观察室值守,这或许就是传承最美的模样。当青春遇见使命,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永不褪色的海防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