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浪漫!她从记录华理校园的四时草木之美到武大科研追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柳逸宸/文 受访者/图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周颖,一直用心记录着校园里四时草木之美。9月开学,她就将在武汉大学继续深造,成为科研路上的“追光者”。“硬核”浪漫,是身边人给予周颖的标签。
□ 从“花草代言”到“科研萌新” □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周颖有个独特的爱好——喜欢记录华理植物,她还被室友调侃为朋友圈发植物“小作文”第一人。
周颖的这一爱好,源自语文老师的启发。高考后,她开始用心感受四时之美。在她看来,植物的生命在一年年的发芽、开花、结果中循环,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心会格外平静。”周颖记忆最深且最爱的是华理秋日校园里那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她至今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那日所拍摄的向日葵照片,并以此作为自己心中追光的精神寄托——不断向内沉淀自我,勇敢向外探索新世界。
受入学大礼包里“会变色的校徽”的影响,周颖对发光材料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枚小小的校徽,让她更加坚定了对应用化学专业的选择与热爱。自此,周颖开启了在华理的第一段科研“追光”之旅——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聚焦学科前沿“光控分子开关”,周颖与队友设计实验反复验证、打磨作品力求创新。
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项目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个瓶颈——开关现象的调控,这对实验数据至关重要。”周颖回忆:“当时真的很崩溃,团队一度陷入困境。”在几近放弃时,指导老师罗千福给予了团队关键支持。经过溶剂更换、缩短光照观察时间等不断的方法尝试,团队最终取得突破。这个历时一年的项目不仅斩获全国一等奖,更展现了华理学子的科研实力。
□ 从“拼命三郎”到“效率达人”□
作为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周颖在学业、竞赛、学生工作等多个领域都交出了亮眼答卷。通过保研将至武汉大学继续深造。回顾大学成长历程,她坦言也曾经历过“翻车时刻”。
“刚开始,没掌握好学习、竞赛和学生工作之间的平衡方法,大二时简直忙到飞起。尤其是在工作上经历了从‘部门成员’到‘部门协调者’的身份转换时,自己一度压力倍增。”周颖说。
转机来自辅导员李俊雯老师的建议——“把每天划分成‘时间格子’,必做的事情雷打不动,其他时间灵活分配。”这套方法让周颖如获至宝。她把重心放到了学习上,并在工作中逐渐掌握协调的技巧,更好地胜任了新媒体部长的工作,让整个部门高效有序地运转起来。
“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的转变。”周颖不断思考如何为新媒体部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定期召开例会,在共享文档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案例。”这样的改革,让部门痛点被高效解决,灵感的提出、推文的撰写、人事的交接,都变得更便捷,也展现出化学学院别样的温情。“特别是我们共同完成的几百篇推文永久保存在‘爱化学’微信公众号里,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周颖说。
周颖也渴望用知识和爱心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怀揣这份初心,周颖多次参加江海小学云支教活动。2022年暑假,她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系舟江海”云支教实践团队,向江海小学1至5年级学生授课11门,涉及非遗、电影艺术、自然保护等多项主题,获得师生家长一致好评。实践团队也因此获得第四届云支教大学生乡村教育奖“全国优秀团队奖”。
在将爱与温暖传递的同时,周颖深深感念身边人对自己的塑造与影响。如今,周颖即将奔赴武汉大学继续盛放。她相信,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只要坚定前行,终会水到渠成,在未来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柳逸宸/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