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藤拐杖见证“灯塔”传奇
2025-08-16 上海

朱亚民100周年诞辰展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上海奉贤区正在筹建的淞沪支队陈列馆内,一根由黑藤制作的拐杖颇让人瞩目:它大部分都呈黑色天然藤条的质感,把手处已经磨损得有些斑驳,拐棍破损的底部,重新接了一根不锈钢管,看得出曾经主人对它的珍视。

这是朱亚民的拐杖——抗战期间,朱亚民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在这位战斗英雄的率领下,这支原本只有12名队员的队伍,在敌伪严密统治着的长江下游,尤其在据点林立的浦东,不但能够始终坚持并成功打击日伪军,还成功发展到千余名战士,被誉为“浦东人民的灯塔”。

淞沪支队也有一个“李向阳”

朱亚民原本是不需要用拐杖的,相反,他在部队被日伪军围剿的危急关头,能背着受伤的群众跑出两里路。后人看了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都说“淞沪支队也有‘李向阳’”。

但他不是横空出世的英雄。1928年,才12岁的朱亚民从家乡江苏常州来到上海,在中华印刷厂当学徒。成年后他到了香港印刷分厂。在香港,他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并在22岁那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的时候,我父亲被派到浦东去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此之前,地方上是有多支抗日武装力量的,但面对日寇的围剿,原本有支部队牺牲了28位同志,队伍被打散了。”朱亚民之子朱建强告诉记者,到了浦东南汇之后,朱亚民和仍在战斗的队伍生活、训练、战斗在一起,他发现南汇原来的游击区比较狭窄,就向上级提出,要让队伍“北扩”——往川沙发展,“南进”——往奉贤发展,形成三地联动,让队伍的活动范围拉开纵深。

淞沪支队陈列馆收藏的朱亚民使用过的拐杖。

这样的思路,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这也为后来淞沪支队屡屡打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奠定了基础。1942年8月,日伪军在浦东举行了大规模的“清乡”。“当时在浦东的日本人,在南汇、奉贤、北桥(现闵行区)三地沿四边做竹篱笆墙,一共有160多公里长,封锁道路,到处都是检查站(当时称‘检问所’)。”朱建强说,为了保存彼时的浦东工委和淞沪支队,他们向浙东战略转移,“但我父亲到了浙东才十几天,领导就找他谈话,希望他带一支精干武装力量重返浦东,在内线反‘清乡’,因为浦东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浙东通往新四军苏北根据地的一个跳板,不能丢”。

猛将带出一支英雄的部队

朱亚民一行12人组成的短枪队,乘船一夜漂流成功回到敌人的内线。形势非常严峻,日伪军实力占据绝对优势,但淞沪支队依靠情报网以及对浦东乡村地形的熟稔,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了几十次大小战斗,其中最著名的两次战斗,是北宋突围战和朱家店大捷。

1944年3月发生的北宋突围战,是个典型战例——这是新四军游击队在上海郊区对日作战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发生在北宋村(现奉贤区头桥街道)。朱亚民率队从1000多日伪军的围剿中,分三路成功突围。淞沪支队牺牲了20余名指战员,但击毙击伤敌军50余人,更关键的是,北宋村的百姓无一人伤亡。

朱家店大捷被写进了军事教材。

朱亚民当时住在医生洪静贤家中,撤离时,洪静贤腿部被流弹击中,但朱亚民二话不说,扛起他就跑。“我父亲那个时候长得人高马大的,有一股劲儿,背着洪医生跑了两三里路,冲出了包围圈。”朱建强说,父亲后来回忆说,这就是当时的军民鱼水情。

而最为著名的战斗是1944年8月的朱家店大捷,淞沪支队根据敌情和伏击的地形确定了伏击的作战方案。后来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淞沪支队打死了34名日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战斗被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写进了《步兵连战例选编》,作为‘进攻部分’的第一个战例供全军学习。”淞沪支队陈列馆负责人郭敏介绍说。

一根拐杖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胜利

在朱亚民的率领下,淞沪支队的名声越来越响,规模也越来越大。

老百姓对淞沪支队的感情不言而喻。1945年4月,朱亚民率3个大队进军浦西,首战东挺港,伏击大蒸港,围攻北新港,连战日伪军,威震松江。但同年8月,他在浦西受伤了——在攻占七宝镇的战斗中,他的腿部被流弹打中受重伤,医生甚至让他截肢!无论是到上海市区去住院看病,还是后来撤出市区,无数老百姓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打掩护,让他屡屡在即将陷入危险时得以及时顺利转移。

朱亚民的腿伤很严重,组织上花了巨大的代价为他治伤。他如坐针毡,强烈要求北撤,去苏北根据地。这个腿伤一直治了四年,才有好转。在东北时组织上关心他,送来一支缴获自日军的坚硬黑藤拐杖,替代原来的木杖,让他行动更便利一些。这根拐杖,也就一直陪伴他到2012年去世。

朱亚民(左一)拄拐杖参加抗战40周年纪念活动。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对他来说,这根拐杖总能让他想起在淞沪支队的峥嵘岁月,见证了淞沪支队和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几十年下来,拐杖的下部用坏了,他加上不锈钢柱,仍坚持使用,包括他后来担任苏州市市长,也经常来奉贤,每次都拄着这根拐杖。”郭敏说,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时,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送给朱亚民一副题词,上面写着“威震敌胆真英雄,峥嵘岁月汗马功”,这既是对朱亚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光荣的淞沪支队在那个年代所作贡献的隔空致敬。

如今,题词和拐杖一起,都被朱建强捐赠给了淞沪支队陈列馆。郭敏也还在继续奔走,为淞沪支队陈列馆梳理更多的史料、收集更多的藏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