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都到这儿来了?对于创作他们这么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8月15日下午,“阅见新申活——上海书展专场网络大V沙龙”活动在黄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外滩FTC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黄浦区委网信办承办,以上海书展为契机,网络大V围绕阅读和创作畅所欲言,探索文化新生的浪潮。
创作者齐聚,大V沙龙谈心声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开场即以一段绝妙的贯口镇住全场,大家纷纷感叹那个熟悉的天气预报员又回来了。他以“基于二十四节气科学与文化研究的传播思考”为主题作了分享,指出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字的意义。“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这是我做业余传播的经验。”他表示。
网络文学头部作家“卖报小郎君”吴鑫通过《大奉打更人》分享了创作初衷、创作准备及创作感受。推出作品的过程中,他能找到读者的情绪共鸣、捕捉写作中的悲喜、接受角色退场的失落。人文友善、创新自由是吴鑫选择上海的理由:“上海对我价值观的塑造和灵感的激发,开启了我和上海的创作故事,也是我在上海写小说的原动能。”
阅读是否还有意义?小红书知识博主“小亭不停课”负责人朱婷婷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她与一名粉丝的互动故事。这名粉丝从一个迷茫的高考生,通过阅读逐渐把握了人生方向。朱婷婷表示,内容创作者们就像“中介”,要以用户们喜欢的方式,将书籍介绍给他们,让更多更好的书流向更多的读者。
“音乐是和读书相通的,最好的音乐是拿耳朵看的,最好的视觉是拿眼睛听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孔祥东以“书·网·乐: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三重奏”为主题作分享,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钢琴演奏走向创作、编著教材、在网络上进行音乐疗愈传播的艺术生涯。
与平台携手,在上海孵化内容
在创作者的故事之外,出版方与平台代表们也带来了行业视角与深度思考。中信出版集团图书发行集团总经理沈家乐介绍,中信出版集团在此次上海书展中带去了1500多种书籍和20多场作者活动,每次看到活动列表,都会由衷感叹“上海的读者太幸福了”。出版社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阅读就像吃饭,在你坚持的过程当中,它已经成为你的肌肉和骨骼。”她说。
“阅文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网络文学平台,上海帮助我们孵化了非常多优秀的IP。”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连珠炮似的列举了一堆书名,包括孙甘露《千里江山图》授权给阅文集团进行影视开发,《1921》有着深刻的上海烙印且在上海拍摄。“沪九条”出台后,集团旗下作家越来越多地来到上海、常住上海,和上海一起孵化更多的好故事、好IP。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是大V沙龙的老朋友,在她看来,沙龙既是加油站,还是解压站:“大家可以互相倾诉,一起前行。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让我们成为有勇气的作家”。账号“混知”首席内容官李翔则就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度思考。他表示,做传播,应该让读者“看得懂、记得住、说得出”,要“说人话”。比如“混知”身体力行,把知识通过漫画的形式,转化成更好玩、更通俗、更易懂的内容,再传播给大众。
政务新媒体账号“青春上海”负责人沈蔚表示,大V们在沙龙上的思想碰撞让媒体收获颇丰,在这里不仅体会到内容创作者的热情,更能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温度,这是青年和城市的双向奔赴。希望能和大V们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共创,“用青春的正能量澎湃起青春的大流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