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交大校友坚持“抗战直播”13年,得到了哪些收获与启示?
2025-08-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文 刘昕璐/图、视频

抗战的故事属于一个英雄的国家与其人民。付出3500万的伤亡之后,这场结束于80年前的战争,究竟留给当代中国人什么样的历史遗产,又将带领中国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未来与我们每个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80年后的8月15日,三位微博@抗战直播的博主,在黄浦剧场拉开“TELL+抗战”第七场的演讲序幕。黄浦剧场是《义勇军进行曲》唱响的地方,三位博主日更抗战期间“历史上的今天”已持续了13年。

从抗战二三事看史实和史观

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依然震撼人心。

自2012年7月7日开始,三位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把抗日战争期间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同步在新浪微博上“直播”,并以此感受漫长的十四年时间里,中国究竟忍受了什么?完成了什么?领悟了什么?伴随他们这次行动的关注者超过219万。

8月15日晚,三位博主在黄浦剧场开始了他们的讲述。“在抗战直播开始的时候,关注我们的一些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抗战直播创始人姜涛说,2011年,他偶然看到一本书。书里,无名军人很冷静地对一名记者说:“抗战胜利时,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那是令姜涛非常震撼的细节。

越是深入探究,姜涛越是发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深厚的精神宝库。差不多同时期,国外一个社交媒体上,有博主正在“直播二战”,他感觉,这个形式可以借鉴。在资料上面,《申报》全扫描件也让姜涛心里有了底。后来,他找到了钱寅浩和席康两位合作伙伴,这些都让他们有勇气去共同完成这样一件事。

“究竟是谁开了卢沟桥的第一枪?”“平型关前歼灭日军究竟有多少人?”“黄崖底战斗歼灭的日军究竟有多少人?”@抗战直播博主之一的钱寅浩从三个战场事件切入,用扎实的史料对比揭开“史实与史观”的深层关联。他坦言,做抗战直播13年,会常常面对网友对历史细节的拷问,而这些关注甚至质疑恰恰反映了史实考证与史观构建的重要性。

钱寅浩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关于历史的讨论切入,阐述了他对历史的理解。“在我们讨论‘谁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说的实际上是执政道路正确与否的问题。当我们在说当时抗战艰苦卓绝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不忘初心,要继往开来的问题。”他同时强调,历史绝非“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考证真伪是历史研究的根基。

“万里大好河山,岂容他人践踏。八十沧海一粟,不忘当时初心。”钱寅浩希望,我们都能深刻铭记历史,记住初心,用正确的史观来对抗不正确的史观。

中国何以从边缘到核心

席康是2013年1月以新生身份登录交大安泰MBA论坛时,认识姜涛和钱寅浩两位学长的,那时,“抗战直播”已开始了半年。当得知席康喜欢军事历史和武器装备时,“橄榄枝”便伸了过来。他一坚持,也走到了今天。

昨晚,席康以一身中山装亮相。这身中山装是席康祖父生前定做的,他很珍惜,几乎从来没穿过,后来给了席康的父亲。席康的祖父曾是山东胶东地区一名民兵,亲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因此,在8月15日这天,席康觉得,能穿着这款中山装来跟大家交流也有几分特殊的意义。

他开讲的题目是“从边缘到核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在战后的待遇截然不同。演讲中,席康回顾中国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揭示中国如何从世界的边缘走向核心。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启示:首先,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自身实力和在全球事务中的实际贡献。一战时中国弱小无力,被动受辱;二战时中国的国力虽然仍旧落后,但凭借坚强的民族意志、巨大的牺牲和在战争中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其次,民族团结与自强,是改变国家命运的根本。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全民族抗战,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再者,参与国际事务、争取话语权至关重要。”席康说。

在席康看来,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没有之一。80年前,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动员之广、迁徙之远、死伤之众,都是空前绝后的。在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之后,我们是否从中学到经验和启示。

现场,席康引用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的一句话“The longer you look back,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你能回顾多远的过去,你就能展望多远的未来。)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绝不仅仅属于过去,更能照亮未来。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并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作出贡献。

“抗战精神可以理解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可以理解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可以理解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可以理解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席康说,历史从未远去,未来正在召唤。回望一战和二战,中国从被动到主动、从屈辱到崛起,从边缘到核心,靠的是民族的觉醒、团结与奋斗。而今天的我们,更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当代中国人的应有的风采和担当!”话音落,掌声起。

14年抗战如何重塑中国

“有人觉得,我们坚持不易。实际上,我们只是发了这些年的微博而已,但我们的先辈却是在真刀真枪地和日本人作战整整14年。”抗战直播创始人姜涛感慨,所有抗战先辈都有一个信念:抗战将会使中国凤凰涅槃,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历史谷底的十四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根本变化?这对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又将引导中国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他的讲述始于1931年。他提及,当时,日军的侵略不只是简单的军事占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蓄意毁灭。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不仅轰炸闸北,更将藏有数万册古籍善本的东方图书馆付之一炬。“据当时的记者报道,焚书的火焰腾空而起,纸灰飘洒在上海上空长达3日之久。”这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莫大浩劫。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争的残酷亦远超想象。

“14年抗战深刻地重塑了中国。”在演讲的最后,姜涛将目光投向1945年胜利的曙光。他讲述了开罗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远征军的英勇与牺牲、芷江保卫战的胜利,以及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等诸多的历史性时刻。

“我们怎样实现永久的和平?这要求我们在另外一个战场上持续地作战,这个战场就是理性的战场。我们不要放松我们自己的思考,不要放松对我们自己的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必将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

演讲最后,姜涛提议全体起立,向抗日战争中所有牺牲的战士进行默哀。全场数百名听众肃然起立。大屏幕上缓缓滚动着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无声地诉说着14年间千万生命的牺牲。

“希望我们都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思考何为公平,何为正义,何为自由。”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文 刘昕璐/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