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训练场到救援现场,松江3位14岁皮划艇青少年热血与成长同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8月8日下午,松江梅家浜路通波塘桥上,一名男子意外落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水域训练皮划艇的3位14岁学生和附近工地的工人一起勇救落水者。14岁的钱致远丢下皮划艇,用教练教的“仰漂—倒蛙泳”姿势托住落水者头部。他的队友胡梓晴和杨紫嫣见状,迅速划艇靠近,协助钱致远稳定落水者身体,防止二次呛水。当时,正在岸边施工的一位工人闻讯赶来参与施救,一旁的教练员、运动员们也纷纷加入了这场营救行动,10分钟成功将落水者救起。
三位皮划艇队员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说道,“当时就是本能反应,下次会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救人。”这场水上救人,离不开他们日常训练和安全教育,也藏着皮划艇运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密码。
从“队友”到“挚友”
体育训练培养深厚友谊
三位学生是松江六中、松江七中皮划艇队的队员。他们从小学五年级坚持训练至今,在无数次掉水与坚持中练出坚韧;他们在相互帮忙搬皮划艇和训练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边应对初中学业,一边平衡每日训练,把“高效”刻进日常。
“救人时我没看到另外两位队友,但她们第一时间过来帮我,那一刻特别感动。”钱致远提起队友,记忆里满是温暖。就像这次救援,胡梓晴和杨紫嫣看到钱致远施救,她们告诉记者,“想都没想就划过去了”。他们没考虑过危险,只知道“队友需要帮忙”。这份“毫不犹豫”的默契,正是两年训练中,用无数次互相扶持攒下的信任。
皮划艇队的训练,从一开始就带着“团队基因”——双人艇项目需要两人动作、平衡高度协调。钱致远说,“一个人划错节奏,艇就会偏,必须互相配合”。搬艇时,12公斤重的皮划艇靠一个人很难搬动,队友们总会主动搭把手;比赛时,队友们会沿着岸边跑1公里,一路喊着加油,“从起点到终点,他们的声音一直在”。
日常的点滴相处,让队友成了比同学更亲近的“挚友”。每年元旦,队里会在松江体育中心举办迎新会,胡梓晴曾穿上舞鞋,表演了学过七年的中国舞,队友们送上热烈的掌声。训练时有人掉下水,旁边的人总会第一时间伸手拉一把。集训时,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加练,杨紫嫣说,“晚上会聊训练的小技巧,也会分享学习的烦心事”。
从“手臂发抖”到“水中稳舵”
“皮划艇教会的不只是运动”
“刚开始训练的第一周,手臂痛到吃饭时会发抖。”钱致远回忆起小学五年级刚接触皮划艇训练的日子,仍记得那份“咬牙坚持”的感觉。如今,上学期间,每个双休日通常早上8点半到上午11点的训练雷打不动。此外,皮划艇队员要去松江区体育中心进行1至2小时的陆地训练,比如3公里跑步练耐力、哑铃训练提高手臂力量,下雨天就在室内场馆训练,从无间断。
这份坚持,首先换来了身体的蜕变。钱致远说“身体功能明显强化”,杨紫嫣也直言“体能和平衡感比两年前好太多”;而对胡梓晴而言,最直观的变化是“整个人更有活力,训练再累也能快速调整状态”。
皮划艇运动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还助力他们心理素质的蜕变。杨紫嫣向记者回忆,刚练平衡时,自己每天要掉下水十几次、二十几次,“但我想着‘一定要成功’,于是越挫越勇,皮划艇教会我的不仅是运动”。钱致远也曾遇到瓶颈期,“当时教练帮我琢磨皮划艇动作,父母也没给我训练压力,慢慢就扛过来了”。
从常掉水到敢救人,从遇挫折到越难越向前,皮划艇的每一次划桨、每一次平衡练习,都在打磨3名学生的意志,让冷静与坚韧成了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特质。
平衡学习与训练
学生们的时间管理秘诀
对初中生而言,训练之余,更需要应对学业。不过三位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核心只有一个:高效利用时间。
钱致远的秘诀是“不拖拉”。“能在学校完成的作业,我绝不会拖回家,碎片时间也会用来做几道题。”胡梓晴则会提前制订计划,“做好预习和复习,提高效率很重要。我会保证睡眠,第二天上课才不会犯困,课余时间就抓紧写作业。”杨紫嫣也习惯在学校抽空做部分作业,“训练后到家的确会累,但想到作业没写完,就会咬咬牙坚持”。
这份自律的背后,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支持。胡梓晴和杨紫嫣的父母支持孩子们的爱好,不会因为担心学业而干涉孩子的体育训练。钱致远说,“我的父母对我的学习和训练都不施压,只让我做好当下,学校也很支持。”
松江六中、松江七中校长丁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倡导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运动员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体魄与品格并重”的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勇敢的“底气”
专业训练与责任担当
当记者问及三位学生救人是否害怕时,钱致远说,“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救人,现在想想的确有风险,毕竟对方是成年人”。但他也坚定地说,“下次还会救,我会想更安全的方法”。杨紫嫣的爸爸接受采访时说道,“最初听说女儿参与救人,我有点不相信,毕竟现在还小。她平时有点冲动,但这份热心很可贵,只是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
记者了解到,皮划艇队的专业培训,教练不仅教划艇技巧,更把“自救与施救”作为必修课。从“仰漂”“倒蛙泳”等水上自救姿势,到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再到“必须穿救生衣”的安全准则,每一次训练前都会强调。他们所读的学校也倡导“人人学会游泳技能”。丁玉校长表示,掌握科学的游泳技能,才能既保护自己,又帮助他人。
对于三位学生而言,皮划艇早已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皮划艇既是锻造意志的“训练场”,也是结识朋友的“社交圈”,更是教会他们平衡学业与热爱的“成长课”。从晨光中的划桨声,到救援现场的默契配合,这三位14岁学生的“水上成长记”,正书写着最动人的青春模样——有热血,有坚持,更有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