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打造临港城市温度,离不开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团队
2025-08-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在临港国际人才港,有一支以青年人为主的队伍——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团队。每天,他们把63项受理事项浓缩成一句承诺:“一口受理、全程跟踪”,也把厚重的政策文本翻译成青年听得懂的“日常对话”。于是,“窗口柜台”被悄悄延伸成6500平方米的“城市客厅”,年轻人愿意推门而入,也愿意把梦想留下。

把窗口“拆”到青年身边

“三进三同步”的磁场效应

“进园区、进校区、进社区”与“同步宣介、同步答疑、同步兑现”如两条并行轨道,把政策精准地送到青年人才身边。

每周,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专员吴正扬都会和同事走进园区,他们拎着笔记本电脑,现场给企业HR开“私享课”,宣讲内容包括“落户材料”“实习补贴”“安居补贴”等“干货”。某芯片企业HR算过一笔账,过去帮员工办落户花精力,现在团队在园区现场辅导,材料一次性通过,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准备校招筹备。

“2025年上半年,团队为临港新片区重点的用人单位提供上门一对一服务,企业数达到261家,我们希望通过细致温馨的服务,真正解决人才和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培补充道。

“秋招春招时期,我们团队把临港人才政策咨询台搬进本市和全国高校的招聘会现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市内外高校。”吴正扬介绍。面向应届毕业生,他们提供一对一的政策服务,让他们了解临港新片区。他们不仅讲实习补贴、讲住房保障,更分享滴水湖的烟花与15分钟生活圈。

此外,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团队在全球多地设立吸引人才的平台,比方会和一些全球知名高校的学联,或者是国际人才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设海外引进驿站。目前海外引进驿站已经有11家,计划每年结合驿站举办一些活动,包括城市宣介,人才引进等活动。记者了解到,临港新片区已有境外常住人员近2000人,“留学生种子计划”“临港新语汉语课堂”“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推介会”三大品牌,吸引国际人才来到临港、留在临港。

打造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

把人才政策与人才服务叠加

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俞晓睿用一句话总结目标,打造独具临港新片区特色的“智慧型管理、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

俞晓睿介绍,一楼设置有临港新片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该中心已整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住房保障、语言服务、法律服务等相关领域涉外服务资源,集聚涉外社工、帮办队伍和国际志愿者队伍等工作力量,从人才入境、居住、工作、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服务供给,为临港新片区涉外企业及其外籍人才在办证办事等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二楼服务大厅的28个窗口前,团队成员每天直面人才与企业的各类需求。面对企业想要面对面政策咨询的需求,团队除窗口服务外还提供“预约上门讲解+集中难题解答”服务,2025年上半年已为261家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政策服务,用细致服务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楼是人才服务空间,堪比“人力资源超市”。该层集聚了临港外服、临港中智等多家知名人力资源企业,为临港新片区企业在人才猎聘、人才管理咨询、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综合性的一个人力资源服务。

在智慧服务升级上,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团队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为破解“材料多、跑动繁”的痛点,团队联动数据部门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服务信息系统,目前已全面实现人才政策“全程线上、在线提交、进度可查”。

临港新片区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人才服务,实现减材料、减跑动,提升服务对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人才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为政策找人、新政策的出台及人才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记者了解到,2025上半年临港累计引进人才2.46万人,安居补贴系列政策上半年累计审核发放2986人次,拨付金额6085.8万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