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上海博物馆,年轻人在看什么?
2025-08-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持续13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即将于今日24时落下帷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168小时连续开放中,上海博物馆见证了一个奇特现象:当夜幕降临,年轻人成了深夜展厅的主角。这场由上海博物馆发起的“博物馆不眠夜”,不仅创下全球博物馆开放时长的纪录,也激活了都市年轻人时间错位的文化渴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午夜0点至凌晨4点多的连续观察中发现,展厅里始终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深夜与古文明相遇。

你或许会好奇——凌晨3点,还有人在博物馆观展吗?而他们到底在看什么?

  时间友好型:夜晚才是他们的主场  

凌晨1点,展厅里的小观众。

“白天要上课,夜场的时间对我来说刚刚好。”凌晨1点,18岁的孙诗翎轻轻调整着讲解器音量,生怕打扰到身边同样专注的父母。作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她的白天被课程表填满。只有在这样的深夜时光,她才能暂时逃离题海,站在古文明面前。

她正凝视着一块刻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的石灰岩横梁,认真地在小本子上抄录着:“王名上方是象征上下埃及的秃鹫和眼镜蛇女神的形象。”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象形文字,眼中满是好奇:“从前只在历史书上见过这些名词,很遥远。没想到在午夜时分,我能站在它们面前,看见那么多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

展厅另一侧,三位刚下班的年轻女性围着一件陶罐轻声讨论。她们的工作证还挂在胸前,是直接从公司赶来的。其中一位设计师卢秋宇告诉记者,她们今天加班到晚上10点,“白天要上班,根本抽不出时间,凌晨场对我们来说正正好好。”

她们最初是被陶罐上那个“比心”的小人吸引的,“一开始就觉得有趣,5500年前就有这个手势。”但当她们仔细阅读展牌介绍后,发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这是前王朝时期的文物,描绘的是狩猎和航行活动,罐口的波纹是尼罗河,岸边还有奔跑的瞪羚。

“那个举手的女性特别有意思,”卢秋宇指着陶罐说,“讲解说是有两种解释,可能是狩猎时模仿牛叫来吸引猎物,也可能是某种太阳崇拜的仪式。”

“如果不看这些背景,可能就觉得是个普通的画着小人的陶罐。”同行人陈树感慨道,“了解了故事后,就像看到了一部5000多年前的生活纪录片。虽然那个手势的确切含义还没有定论,但光是想象当时的场景就很震撼。”

168小时的连续开放,让博物馆不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传统节奏。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深夜也不再只属于手机和追剧,观赏古老的文明同样可以成为放松身心的去处。

  深度爱好者:人少才能真正看懂展品  

凌晨2点,观众们在展柜前凝视文物。

凌晨2点的博物馆咖啡厅里,三十多岁的张教授独自坐在角落,面前是一杯橙C美式和摊开的展览资料。她专程从河北赶来,白天刚看完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展,晚上来参加古埃及展的凌晨场,完成一整天的沉浸式体验。

“白天人太多,根本看不清细节。”她用荧光笔在资料上标记重点。她已经简单逛了一圈展厅,正准备跟随导览认真再看一遍,“过两天还要去看‘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上海的博物馆资源太丰富了。”

记者随后跟她一同加入了3点的导览队伍。与白天动辄三四十人的大团队不同,深夜的导览队伍只有十多人,讲解员举着集结牌,带领观众在展厅中缓缓移动。队伍中以年轻人为主,还有几位牵着孩子的家长,所有人都神情专注,丝毫没有深夜疲倦的迹象。

“人少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能站到最前面,看清展品的每个细节。”张教授说,“白天这种互动根本不可能实现。”

凌晨3点半,与古文明的“深夜对话”。

在“古埃及诺姆及重要遗址示意图”前,讲解员的提问引发了热烈回应。当她询问古埃及人崇拜猫的原因时,一位观众笑说:“因为猫很可爱”,引来阵阵轻笑;一位十岁男孩则大声说出“猫能抓老鼠”,得到讲解员赞许。

讲解员接着详细解释:“每年尼罗河泛滥后,河水退去留下肥沃的淤泥,但也带来了大量老鼠。这些老鼠威胁着埃及人赖以生存的粮食,所以猫成为了最珍贵的动物,能够保护粮仓,拯救生命。”

随后,她引导大家来到一张古埃及与古中国同时期的时间轴前。图坦卡蒙时代对应古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问题激发了更多讨论,从“商朝”到“西周”,各种答案此起彼伏。

“夜晚的导览氛围完全不同,大家更愿意深入讨论,提问也更专业。”张教授观察道。据悉,这场导览将持续3.5小时,到清晨6点半结束,为这些深度文博爱好者提供了白天观展难以获得的沉浸式体验。

  文创爱好者:把文明带回家  

凌晨4点,上海博物馆一楼文创店门口的展台依然围着不少年轻人。展览最后一周的特价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创猎手”,不少商品低至五折。

文创店工作人员高阳正为两位顾客讲解透光书签:“这个书签模仿古埃及彩色玻璃的效果,每片都是液体颜料自然成型,温湿度稍有变化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她原本只是想随便买点纪念品,但听完讲解后彻底被“种草”了:“我原本觉得这个猫神冰箱贴就是个普通摆件,没什么特别。但听说它侧面有专门做的铭文,上面的裂痕也和真文物一致,而且古埃及人相信雕像能寄宿灵魂,突然就觉得很有意义。”

高阳说,深夜顾客更愿意停下来听故事。“白天大家都匆匆忙忙,但凌晨来的人不一样,他们有时间、有耐心了解文化内涵。”他说,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打算购买,但听完背后故事后就会改变主意,“好的文创必须有文化内涵,否则久而久之也会失去纪念价值。”

凌晨4点,文创店里的“深夜种草”。

“你买回去的不只是一个文创,实际上是一次观展体验,相当于把记忆带回家。”高阳说,这正是深夜文创店的魅力所在——有足够的时间让文化慢慢渗透。

“白天看展人多,夜晚更适合沉下心来。”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反馈。当灯光变暗、人流变少,展厅近乎“私语式”的氛围让文物仿佛有了生命。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时间线,而是可以感知的情绪和场景。

展厅外的台阶上,年轻人端着咖啡讨论刚看到的展品。社交平台上,#日落后出发#、#博物馆奇遇夜#等话题持续刷屏。这场168小时的嘉年华远不只“通宵开馆”那么简单。它打破了博物馆“朝九晚五”的节奏,让文化消费不再受时间束缚。对于学生、上班族、文化爱好者来说,深夜博物馆是一份城市赠予的特殊礼物。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展厅,年轻的“夜猫子”们依依不舍地走出博物馆。他们用脚步证明了文化需求正在突破时间界限,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文明的传承。在这个属于深夜的文化空间里,5000年前的古埃及与当代上海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