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随意以安全为由禁止搭设帐篷,上海发布公园绿地开放管理意见9月1日起施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此前,青年报·青春上海曾发布过公园是否应搭建天幕的相关话题报道。由于允许搭建帐篷和天幕,半马苏河公园、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顾村公园等开放绿地出现过不少被绊倒、割伤的情况,南大公园却因不允许搭建帐篷一事引发不少矛盾。出于安全考虑,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已禁止搭设带有风绳和需要地钉固定的天幕、帐篷。公园究竟能不能搭建帐篷?帐篷区应该如何管理以防范安全风险?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指导意见,在现有规则上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定:公园应对帐篷、天幕进行分区划定,设置标识,尽量扩大帐篷区域,不得随意以安全为由禁止搭设帐篷。
为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差异化游园需求,在《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上海市公园文明游园守则》(2018版)《上海市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管理指引》《上海市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等相关文件规定基础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8月15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体涉及规范入园车辆管理、细化帐篷区管理、加强宠物入园管理、完善夜间配套服务、推动噪声污染防治等内容。
其中第四条细化了帐篷区管理的规定——公园管理单位应落实好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及细则的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公园对帐篷、天幕搭设进行分区划定,设置明显标识。不具备天幕搭设条件的,公园管理单位需明确告示,并做好宣传引导。加强对游客使用地钉、风绳的安全检查,避免安全隐患。
《意见》还指出要科学核定帐篷区最大承载量,在使用高峰时段,公园管理单位可根据承载量实行动态控流管理。尽量扩大帐篷区域,不得随意以安全为由,禁止搭设帐篷。有条件的公园,可根据客流适当增设相关服务设施。
对此,记者致电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工作人员表示暂时未接到变更规定的消息,目前仍只能在帐篷区搭设不带有风绳,以及不需要地钉固定的帐篷。之后若有最新规定,可关注官方公众号。
除了发布帐篷区的管理内容,《意见》还明确了公园开放的责任主体要求。游客作为自身安全行为责任人,应该提高安全游园意识,入园后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文明游览、规范行为,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公园管理主体(各区绿化市容主管部门、公园管理单位、负责建设管理公园的企业单位、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的口袋公园养护管理单位等)要全面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日常安全管理、设施维护、风险隐患排查以及应急处置等职责,加大对游客的宣传引导和安全巡查力度,切实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全力营造安全、有序、舒心、放心的游园环境。
公园管理单位要加强与属地公安、城管、街镇、居委等部门联动并形成机制,探索“多格合一”管理模式,将开放式公园纳入各职能部门日常街区巡查范围;建立健全公园各类设施的管理制度,对园内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应立即设置警示标识并限期修复,确保设施设备运行及使用安全。
《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宠物和车辆入园管理。公园显著位置设置携犬入园游客遵守相关规定的安全文明告示,提醒携犬入园的游客规范使用牵引带、为大型犬只佩戴嘴套。加大保安巡查力度,督促游客及时清理宠物粪便。
依据《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加强对残疾人机动(电动)轮椅车进入公园的管理,禁止无牌的残疾人机动(电动)轮椅车入园。公园管理单位可根据公园实际场地条件、游客量等因素,确定儿童自行车、儿童三轮车、玩具滑板车等入园政策,并公开告示。允许童车等入园的公园,要提醒、督促监护人落实儿童骑行、滑行时安全防护措施,并确保其行为不影响其他游客正常游园活动。鼓励各公园将特色服务正面清单在公园出入口等显著位置予以告示。允许自行车入园的公园,须单独设置骑行道,并在出入口设置减速设施及警示标识。骑行道应施划清晰标线、设置明显标志,避免人车混行,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夜间开放的公园,公园管理单位应科学划分开放区域,并公开告示。合理设置出入口、主干道灯光,保证亮度适中。完善公园水体等重点区域安防设施,设置夜间警示隔离装置,运用电子围栏、红外线报警装置等智能化设备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公园,可在重点区域布置一键式报警装置。
面积较大、游客量较多的公园,公园管理单位要根据夜间人流分布、使用需求等因素综合评估,鼓励增加24小时开放厕所数量,园内至少有一座厕所实现24小时开放。对于未设置厕所的公园,可利用周边资源,应在公园显著位置设置清晰的指示牌,提供明确的指引信息。推进公园智能化技术应用,通过智能化设备提供无人自助服务,提升公园全天候服务能级。
该意见将于9月1日起施行,本市相关公共绿地、口袋公园结合实际情况均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