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皖被归为基孔肯雅热防控Ⅱ类地区,如何防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近期,广东佛山等地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浙江省被归类为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Ⅰ类地区,属于高风险区域,存在输入性疫情和本土蚊媒传染病发生的风险。沪苏皖被划为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Ⅱ类地区,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那么,市民出行如何做好防护?
据悉,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预防的关键在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尽管上海目前无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但当下正处于蚊虫密度高峰期,专家呼吁市民积极行动,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
据介绍,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黄浦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高强指出,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际无法直接传播,必须经过蚊子这一环节。传播该病毒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上海仅有白纹伊蚊,即常说的“花脚蚊子”。同时,基孔肯雅热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或打喷嚏传播,防蚊、灭蚊是斩断传播链条的关键。
“各种不起眼的积水处是白纹伊蚊最喜欢的孳生地,尤其是台风天过后,‘翻盆倒罐’、清除积水至关重要。”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主任刘洪霞解释说,白纹伊蚊偏爱在小面积积水处繁殖,一个丢弃的矿泉水瓶盖里的存水,就能产出几十甚至上百只蚊子。不少人误以为家里的蚊子都是从外面飞进来的,实则不然,家中及周围的积水都可能是蚊虫孳生的元凶,比如阳台上的花盆托盘、角落中废弃的塑料瓶盖等。
对此,专家建议,市民应清除角落中的垃圾,尤其是塑料类垃圾;翻盆倒罐,及时清理或倒扣阳台上的花盆托盘、闲置容器。对于喜欢在阳台或自家庭院养花养草的市民,专家提醒,富贵竹、绿萝等水培植物需每周换水一次,用流动水冲洗植物根部,并清洁花瓶壁。若发现户外闲置瓶罐中有蚊子幼虫,切记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可倾倒于地面或土壤上方,让蚊蚴脱水死亡,避免助长其生长。
城市地面的排水系统,如雨水井、下水道,已成为公共环境中重要的蚊子孳生地,这些井口因长期积水且温度适宜,成了蚊虫繁殖的“五星级产房”。高强表示,居委或小区物业应承担起辖区灭蚊责任,并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每周定期检查小区雨水井或排水沟是否积水;二是及时疏通堵塞的下水口;三是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加装防蚊网或投放灭蚊剂。
针对近期有暑期出游计划的市民,专家提醒,若前往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地区,务必做好防蚊措施,选择有纱窗和蚊帐的酒店,外出时身穿浅色长衣长裤,还可喷涂驱蚊产品。刘洪霞建议,选择驱蚊产品时要认准成分,优先选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正规产品,这类产品需具备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以及企业产品标准号(或执行标准)。而市面上的驱蚊贴、驱蚊手环虽有一定驱蚊效果,但相对较弱。
此外,近期从疫情高发地出差或旅游后返沪的市民,若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切勿自行当作普通感冒处理,应尽快就医,并向医生讲明近期外出史。刘鸿霞强调,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2—12天,若两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告知医生出行地点及蚊虫叮咬史,一旦确诊需配合相关防控工作。
划重点——
防蚊灭蚊核心科普知识“再温习”
清除积水“五字诀”
“翻”,即将缸、罐、盆、坛、瓶等小容器积水倒掉,放置时底部朝上,保持干燥。“填”,即用泥土、黄沙填平各种坑、洼、沟等容易积水的坑洞。“清”,即清除环境中各种小容器(如树叶、饮料瓶盖)、垃圾袋等。“疏”,即疏通明沟、下水道、沟渠、河流等。“灭”,即对不能清除的积水(如雨水井、集水井),求助专业人员,通过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此外,对于已有蚊虫幼虫的积水,切勿倒入下水道,可倒在泥地上或水泥地上;对于发现成蚊密度高的区域,应组织专业防治开展喷洒杀灭成蚊。
“内外”防蚊有要点
居家防蚊,安装纱门纱窗,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没有破损或漏洞。睡觉时可使用蚊帐,也可在蚊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如窗户附近、门边或家具的角落放灭蚊灯,建议高度在离地面1米至1.5米处。盘式蚊香或电蚊香也是居家防蚊常用方法,应选用合格产品且关注有效成分,按说明使用;必要时可使用电蚊拍辅助灭蚊。出行在外,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合理使用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并根据在户外停留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浓度。使用时按照产品说明,注意避开眼、口、鼻等敏感部位。
社区消杀“四注意”
在专业消杀作业开始前,居委会或物业会通过小区宣传栏、楼道通知、微信群等方式提前告知具体时间、区域和注意事项,请市民务必留意这些信息,并主动做好配合。理解支持,消杀用药为安全合规产品,按剂量使用对人体无害,无需恐慌。关闭门窗,在消杀作业期间避免药剂气雾飘入。收好物品,包括晾晒在外的衣物、被褥,遮盖阳台食物、玩具、宠物食盆。人宠规避,消杀作业期间及作业后1小时内,人宠不进入消杀区(特别是绿化带、楼道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