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矫正“非升即走”,为“青椒”们营造长期主义的学术空间
2025-08-1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在今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发布的《诚邀全球英才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项目(新增批次)》中明确,受聘者可享受良好的学术环境,无“非升即走”,不实行竞争性淘汰。此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招、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校的招聘启事中,也都明确提出无“非升即走”。这一让许多“青椒”备感焦虑的聘任制度,仿佛有了渐渐“松绑”的趋势。

所谓“非升即走”,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入职高校时,需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指标和任务,并通过聘期考核。如果不达标,就不得不离职或转岗。高校施行这一制度,旨在改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僵化用人制度,起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筛选作用。

然而在具体实施时,“非升即走”出现了不少走偏的现象。有些高校考核刻板,唯科研指标论风气盛行,对“青椒”们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压榨”,导致大量论文内卷和“短平快”式研究,原本“以高绩效换稳定”的初衷,反倒成了用时间压力倒逼产出绩效的压强机制。

有相关机构曾对148所大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实行“非升即走”的高校,科研产出提高了103.02%,但同时很多青年教师压力倍增,陷入“八小时之外定成败”的内卷。不少“青椒”在受访时诉说苦恼:有很强的职业不安全感,试错成本高,或多或少不敢尝试新方向或新方法……

青年学者有朝气有潜力,但也需要有一定自由度的成长空间,需要沉得下心来、实践长期主义的科研环境。事实证明,高压并非激发“青椒”学术潜力的最佳方案,科研成果也不是衡量“合格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高校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在学术成果之外,也可以将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纳入考量,避免“一刀切”式的僵化,或因用力过猛造成“过犹不及”。

除了松绑“非升即走”考评制度,当下许多高校也开始对聘任机制、管理机制进行更多探索。例如复旦大学在改革“准聘—长聘”制度时,采取了“先留后升”原则,长聘制适用范围覆盖所有教师,不再只针对“青椒”。中国人民大学退出以论文影响因子为指标的高校排名。中国农业大学也将放弃高压的竞争与淘汰政策。这一系列对“非升即走”的矫正,正在让学术回归学术、教育回归本源。

在“升”与“走”之间留下一条“缓冲带”,为“青椒”们提供弹性空间以及人文关怀,这样的评价体系优化,更能让青年教师安心教学、育人树德,同时也在守护他们的科研热情,帮助他们敢于去挑战长周期、高风险的研究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