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调查:年轻人喜欢电子还是纸质阅读?一年阅读消费支出多少?记者开展抽样调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
大部分青年人仍首选电子阅读,但是偏好纸质阅读的人在提升。另外,似乎现在的青年人都是“文学青年”,他们对文学类图书有着特别的好感。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进行了一场小型的青年阅读抽样调查,上面的结论让人看到了青年阅读在变。
※ 电子阅读仍是主力,纸质阅读在回暖 ※
上海书展是青春的书展。青年报记者在今年书展上看到,读者中近八成是青年和少年,他们是书展绝对的中坚力量。青年报·青春上海的《上海青年阅读调查》,随机书展现场50位18岁到28岁的青年人展开询访,结果多少有点出人意外。
我们的调查显示,50位受访青年中有30位将电子阅读作为自己的首选阅读方式,占60%;20位则偏好纸质阅读,占40%。这和今年世界读书日公布的《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有一个明显的反差。这份调查显示,数字阅读已连续三年成为上海市民偏好阅读方式榜首,电子书阅读率达81.61%。
此外《上海青年阅读调查》显示,50位受访青年中有18人(36%)表示每周阅读4至7小时,是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的群体。还有8人(16%)表示能保持每周7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长。超过一半的青年人能保持每天40分钟到1个多小时(可能还不止)的阅读时间,说明现在青年人对阅读依然很有兴趣。
青年读者的首选电子阅读率比上海整体市民的电子阅读率低了20多个百分点,而纸质阅读率则比整体市民要高得多,这也体现了青年读者阅读的一种新变化。并且青年人对阅读依然保持着热情。这便是调查所显示的一部分青年读者画像。
这样青春的画像在今年书展上随处可见。书展期间,儿童文学作家简平的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发布,现场的都是青少年。《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讲述的是1940年末至1941年初,上海北火车站一带的流浪孤儿偶遇女魔术师,她实为地下抗日情报员,教授孩子们海派魔术以传递希望。在由静安区文旅局、静安区作协联合主办,静安区图书馆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承办的这个新书发布会上,简平告诉青年读者,上海北火车站在抗战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见证。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就是一本纸质书。青年报记者问在场的一些青年读者,为什么还对纸质书如此热衷。他们告诉记者,除了这部作品目前还没有电子书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纸质阅读能够让人感到“阅读的分量”,那种触感,那种“翻书带风”的感觉,是其他阅读类型都无法替代的。
※ 青年阅读支出不高,热衷网络文学 ※
在青年人阅读内容方面,我们的《上海青年阅读调查》显示,文学类图书是青年人的绝对最爱,受访的50人中有23人将文学作为主要阅读内容。10人(20%)选择专业工具类书籍。5人(10%)更关注人文社科领域图书。
其实文学类图书在之前很多阅读调查中,都是上海青年人的最爱,所以用“文学青年”来称呼上海青年读者并不为过。应该说,相比专业工具类图书和人文社科领域图书,文学类图书阅读的门槛比较低,而且文学天生地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滋养。文学是能够让所有人愉悦的。
但是上海青年读者的阅读消费并不算很高。《上海青年阅读调查》显示,在年度阅读消费支出方面,27人(54%)表示年支出在200元以下,15人(30%)支出为200至500元,仅有5人(10%)年支出超过1000元。一方面是上海青年人阅读热情很高,一方面却是阅读消费不高,这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实有两种解释,其一,上海青年人喜欢到图书馆借书看,其二,青年人习惯于相对低廉的数字付费阅读。这一推测在《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得到印证,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数字阅读付费率从2023年的84.20%升至2024年的86.79%,平均购买支出从173.95元增至195.49元。
这一点从今年书展网络文学大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昨天阅文集团联动上海书展,在上海书城7楼阅文IP特展展厅举行“大神作家读者见面会”就是人山人海,青年读者成为绝对主流。与读者见面的大神作家是写《大国重工》的网络作家“齐橙”,写《手术直播间》的“真熊初墨”和写《越界招惹》的“傅九”。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用硬核经济学书写中国工业峥嵘岁月故事的“齐橙”,以现代医疗文见长的“真熊初墨”,还是聚焦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羁绊的“傅九”,他们写的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网络文学,他们的作品相当接地气,有生命力。而现实主义作品受到青年读者喜爱,也说明现在的青年人更关注当下社会生活。
读者们也围绕着文学初心、创作灵感、角色塑造等问题与三位作家积极互动,妙趣横生的快问快答、网络文学IP抢答等。见面会现场,书友和粉丝们还沉浸式体验了《全职高手》《诡秘之主》《道诡异仙》限时特展,感受网络文学IP的独特魅力。今年上海书展首次创设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双主场”,阅文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联手推出了为期两个月的阅文IP特展,面向市民读者打造沉浸式IP空间,深入探索“阅读+周边+互动体验+社交活动”多元文化消费场景,让更多Z世代年轻读者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