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海星的光影人生:当镜头里的“和平使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5年的夏天,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喜讯翩然而至。一份定制版邮册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席海星的指尖划过自己20余幅摄影作品印成的邮册,心潮澎湃。
经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交流中心、欧洲集邮协会、山水丹青国际艺术中心等海内外权威文化机构组织推荐,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授予席海星“国际和平艺术家”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家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誉,也是对优秀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致敬,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记忆。
// 点燃对摄影的终生热爱 //
席海星与摄影结缘,始于他对美好事物的天然敏锐。20世纪70年代末,他参与共青团工作时,就展现出对光影的独特感知。一张记录当时所在企业青年突击队员奋进拼搏的新闻黑白照片,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出。快门定格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点燃了他对摄影的终生热爱的起点。
“能上国家级报纸,对我是何等的激励啊!”这份荣耀给了当时的席海星极大鼓舞,也让他坚定了在工作之余用镜头记录美好的决心。“本来差点想去专职搞摄影,但领导不放人!”席海星笑着回忆往事。随着后来被委以重任,转入企业管理岗位,他在中外合资企业担任中方总经理十多年。
无论是共青团工作,还是后来几个单位的企业管理者岗位,摄影从未是职业,但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一直融入在席海星的工作与生活中。在职期间,他还兼任上海实业集团职工摄影协会秘书长多年,通过企业摄影活动,将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为员工的业余生活增添色彩。退休后,他更是以不输年轻人的热情,开启了一场环球采风之旅。
从寒酷南极到炽热里约热内卢,从神秘西藏到浪漫圣托里尼,在这些旅途中,他用相机捕捉了大自然的壮美、不同文明的交融、普通人的欢笑与泪水。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生命热情的一次诠释。
// 在镜头里呼唤文明和美好 //
席海星的作品主题鲜明且富有层次。他以大自然为画布,用镜头记录其壮美与脆弱,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呵护。同时,多元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也都是他用镜头定格的风俗习惯与精神风貌,传递对文明的尊重和闪光的瞬间。
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他捕捉到游客背影与海水的完美融合,创作出《心潮》,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西藏的萨普雪山,他用镜头记录下《雪域柔情》,这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更看到生命的坚韧与纯净;一幅《晨曦》是无人机航拍下的中国乡村,薄雾轻笼,宁静祥和,金色晨光温柔地洒满大地,宛如一首和平年代的无声赞美诗……
摄影作品《心潮》
视觉上有震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席海星说,自己喜欢运用宏大的自然场景与渺小人物的对比,赋予画面以哲学思考。有时,简洁而强烈的色彩、独特的光影效果,就能营造出神圣感与生命力,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如今,席海星还发起“视界追梦俱乐部”,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加入。在这个平台上,他分享经验,将美好传递给更多人,也以此激发更多人向上向善的力量。摄影对他而言,始终是纯粹的热爱,而非谋生手段。“我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可以卖钱,但从未想过。”因此,他更热衷于在朋友圈、视频号、美篇上分享作品与见闻,每篇图文都精心撰写背后的故事。“大家喜欢看,通过我的镜头和文字‘长知识’,这是最让我开心的。”
2023年,他的摄影作品研讨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场研讨会吸引了众多资深摄影家、媒体人及学者参与,让摄影艺术与社会价值有了更为深度但交融。著名摄影艺术家徐裕根说:“摄影是一种情怀,很辛苦,还要花钱。摄影一定要到现场。不付出体力是不会得到好东西的,席海星就是付出了,才获得了好作品。”
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文明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一幅幅摄影作品,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灵堤坝。席海星直言,这场研讨会可能帮助自己提升了知名度,让摄影艺术成为传播和平理念的重要载体,亦呼应着“真善美是文艺永恒价值”的命题。
// 光影中唱响和平之声 //
2025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席海星的摄影作品被有幸制成了在欧洲各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以及包含纯金金箔票和镀金纪念币的珍藏版纪念册。
以邮为媒,这场以“民族记忆和平之光——国际和平艺术家”为主题的邮票发行,是对席海星艺术成就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他以影像传递和平理念的崇高致敬。邮票上,他的作品跨越国界,传递着爱与和平的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意思的是,评选申报的“橄榄枝”还差点变成“乌龙”。“今年3月,有自称北京一组织的人要加我微信,称受到委托正在征集评选。”席海星回忆。起初,他带着一丝不解与谨慎,没有太多理会。直到5月,上海摄影家协会的老朋友致电席海星,告知“是正规的,别错过机会”。几番疑虑被打消后,他开始梳理材料,回望着多年心血的摄影作品集,依然有在现场拍摄时的那份怦然心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与时代共鸣,为精神铸魂。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艺术家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融入在自己的文化创作中。席海星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镜头还在记录。他将继续用镜头书写属于他的光影传奇,为世界和平贡献更多的力量。
“艺术无国界,和平共新生。我希望用镜头记录下世界的美好,用影像跨越文明的隔阂,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激励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世界的多彩,去珍视和平的珍贵。”席海星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