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聚上海|扎根淮海路,拥抱“沪九条”
在办公室里的杨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站在香港广场的办公室里,BANG Media创始人杨勇望向窗外熙攘的淮海路,语气笃定:“搬到黄浦,是这十多年创业路最正确的决定之一。这里商业要素聚集,是内容富矿,我们曾一天内跟进三个淮海路上的热门活动,这种‘与城市脉搏同频’的优势,是任何远程办公都替代不了的。”
转型路
区位优势+平台嗅觉
几年前,当多数新媒体团队还在纠结办公成本时,杨勇带着“上海BANG”核心团队进驻黄浦区,只因一个朴素的认知:“要到发生重要新闻与内容距离最近的地方去。”如今看来,这个决定不仅带来了内容创作的便利——15分钟内抵达新天地艺术展开幕现场、第一时间捕捉淮海路商圈新品首发,更让企业深度融入上海商业资源最密集的生态网络。
“黄浦区的商业要素集聚效应太明显了。”杨勇举例,团队曾为某国际品牌策划城市快闪活动,从创意提案到落地执行仅用72小时,“客户就在隔壁写字楼,我们带着方案跑三趟就能敲定细节,这种效率在其他区域很难实现。”
2018年,“上海BANG”从单一本地生活账号向MCN机构转型,这一决策背后是杨勇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判断:“当时内容行业已经出现内卷苗头,单纯做本地内容天花板明显,必须从‘内容生产者’升级为‘生态构建者’。”
转型并非坦途。初期,因对平台算法不熟悉,团队旗下几位美食博主连续三个月流量低迷。经过对各平台算法的长期研究和观察,杨勇笑称,如今BANG Media已建立起与主流社交平台的定期交流机制,能做到提前预判流量规则的调整。
这种“平台嗅觉”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目前,其签约的40多位小红书博主中,8人进入平台年度影响力榜单。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总结提炼的“内容创作SOP”在发力。“我们会拆解平台热词、分析用户画像变化,甚至精确到发布时间的分钟级优化。”杨勇透露,这套方法论让旗下博主的商业变现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数个百分点。
东风至
从“被管理”到“被扶持”
近来,“沪九条”政策正式发布,杨勇也感受到了从业十多年来最大的行业转折点。“第一次觉得我们从‘被管理对象’变成了‘被扶持的产业力量’。”他加重语气,“政策里提到了版权质押、金融服务,虽然有些专业术语还没完全吃透,但这种把内容创作当作重要产业来谋划的态度,太振奋人心了!”
在他看来,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黄浦区推动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职业序列,解决了MCN机构的人才痛点:“以前招聘全靠感觉,现在有了职称评审标准,我们能更精准地发掘有潜力的创作者。”
地理优势叠加政策红利,让企业与“链主”的联动更加紧密。“我们离小红书总部步行只要15分钟,平台的线下培训、规则解读会,我们永远是第一批参会者。”杨勇透露,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让团队能快速响应平台活动。今年上海国际美妆周期间,他们联动10位博主打造内容矩阵,曝光量突破2.3亿次。
生态圈
像磁场一样吸引创作者
在杨勇眼中,黄浦区正在形成的“内容生态圈”独具魅力:“外滩FTC(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中心)就像个磁场,让散落在各处的创作者找到了组织。”BANG Media在其中扮演着双向角色——既做优质内容的引领者,也当新人的“经纪人”。
这种生态协同正释放出社会效益。杨勇举例道,企业发起的“1%公益计划”将活动营收的1%投入慈善事业,实实在在地拿出公司营收的一部分,联合公益机构一起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内容创作者担心自己表述不当,会影响账号安全。“在黄浦,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案例和政策的培训讲座,其实也是为我们内容创作保驾护航。”杨勇说,“优质内容本身就是对区域发展的最好赋能。”
对于未来,杨勇的规划清晰而务实:“先吃透‘沪九条’的政策细节,特别是版权质押、金融服务这一块。”他望向窗外,淮海路的霓虹灯渐次亮起,“条件合适的话,我们还想在香港广场再扩租办公室,专门做创作者孵化空间——毕竟,离内容发生地越近,机会就越多。”
■对话
“沪九条”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青年报:“沪九条”中哪项政策最让你期待?
杨勇:肯定是版权质押。我们有很多优质的内容IP,如果能通过版权获得融资,就能投入更多资源做深度创作。希望后续能有更详细的操作指引,让我们这些“内容人”也能熟练运用金融工具。
青年报:作为机构创始人,如何看待内容创作的可持续性?
杨勇:不能只追热点,要做有沉淀的内容。我们旗下博主会定期参加区里组织的相关培训,只有理解这座城市的肌理,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流量会过时,但好内容永远有价值。
青年报:对想入行的新人有什么建议?
杨勇:来上海,来黄浦这个生态圈里扎根。政策在托举,平台在赋能,同行在互助——现在是内容创业最好的时代。当然,还要记住:平台规则会变,但真诚的创作态度永远不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