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烟火的另一面,夜色中流淌的上海文化
2025-08-19 导入稿件

暮色笼罩的上海街巷,散落在各处的文化星火,以市井为舞台,以生活为脚本,共同编织着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温暖图景。四平路街道的公益市集点亮邻里温情,打浦桥街道的“鲁班夜市”唤醒非遗记忆,北外滩街道的“百年徕卡展”铺陈光影史诗。这些不仅是城市软实力的微观镜像,更在方寸之间诠释了城市的文化传承,正流淌于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

杨颖/文  受访者/图

  公益市集织就社区温情网  

四平路街道“美好社区公益市集”活动。

近日,住在四平路街道的居民都收到了一封邀请函,街道“美好社区公益市集”将于8月下旬举办。而这已不是新鲜事,每月如期而至的公益市集已成为居民心中的“星光剧场”。

今年盛夏的环保主题市集上,五岁的“小小摊主”举着乐高玩具稚嫩吆喝,长乐手工班的银发匠人将珠串手包与青年创客的钩针永生花并置展台。旧物改造区里,一件复古格纹衬衫的标签注明“10%收入捐赠社区”,而露天观影区正放映环保动画片,孩子们的笑声与垃圾分类口诀交织成夏夜交响曲。

“公益不是一场突击战,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社区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孟海勤道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公益市集工作手册》标准化流程,基金会将活动组织权逐步移交志愿者团队——何雯带领的义卖小组、陈辉负责的舞台演出、大学生张园园操刀的直播栏目,让居民从参与者蜕变为创造者。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生根:华为提供电子设备支持便民服务,社区微基金则助力“七分甜少儿艺术团”登上杨浦区创投舞台。

“未来我们希望学校能组建学生公益小队,”孟海勤指着商场中庭新开辟的室内市集区域说。从露天帐篷到恒温空间,从单次活动到每月1~2场的常态化运营,这条由商户提供场地、企业捐赠物料、居民担当主力的公益链,正让“人人公益”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生活仪式。

  鲁班夜市激活非遗基因库  

打浦桥街道“鲁班夜市”。

当打浦桥街道的“鲁班夜市”亮起灯笼,星光摄影器材城的广场瞬间化作传统文化活化实验室。“非遗展演区”里,传承人指尖流淌着百年技艺,对面创意工坊区的海派文创DIY课程则吸引年轻人,最热闹的公益服务区排起长队。

作为丽蒙综合网格文化消费新地标,“鲁班夜市”巧妙嫁接三大维度:非遗展演重塑文化敬畏,创意工坊推动设计赋能,公益服务深化社区黏性。项目以夏夜经济为契机,星光摄影器材城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精心打造丽蒙综合网格文化消费新地标,项目立足“非遗活化、创意赋能、社区共融”,精心设计三大特色板块:非遗展演区特邀传统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市民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创意工坊区开设海派文创DIY课程,实现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公益服务区则提供便民理发、旧物改造等暖心项目,彰显社区人文关怀。

主办方表示,将在星光户外广场场地,打造星光特色文化消费场景,促进提升星光摄影器材城品牌知晓度和实体经济活力,通过持续举行集非遗、文创、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夜市市集,既体现“鲁班工匠精神”,也延续星光老字号的坚持和传承创新。

  百年徕卡照见城市记忆场  

上海邮政博物馆的展览。

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一栋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天,在博物馆的罗马柱廊下,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像对话正在夜色中发酵。在“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展厅内,1924年生产的徕卡0系列原型机与邮政总局大楼老照片并置,玻璃展柜中刘香成拍摄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弄堂,正与当代摄影师黎晓亮的陆家嘴霓虹夜景隔空相望。

人们徜徉在一件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展品前:1932年战地记者使用的徕卡Ⅱ,相机皮套上的弹痕与旁边董存瑞炸碉堡的历史照片形成映照;匠心车间展台则用镜头剖面模型揭秘光学奇迹:原来按下快门的瞬间,有7片镜片在精准共舞!

《LFI》档案馆的杂志墙见证视觉美学变迁:从1953年黑白封面的朝鲜战场医护兵,到2024年AI生成的赛博上海幻境。

“徕卡已从工具进化为文化符号。”徕卡相机公司CEO马蒂亚斯·哈施在粉丝节现场表示。当年轻人在USM联名装置前打卡徕卡M11限量版,当老摄影家抚摸着1966年产M4回忆外滩往事,这场展览正以精密机械为媒,织就贯通代际的文化神经网络。

当四平路的公益糖画摊飘起麦芽香,打浦桥的棕编手艺人收起丝线,邮政博物馆的徕卡展厅熄灭最后一盏射灯,这些星散于城市肌理中的文化现场,共同拼合出上海夜色的精神图谱。

杨颖/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