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天安门时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行进”!两位亲历者讲述阅兵经历与责任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让无数人心潮澎湃。刚走下阅兵场的汪怡迎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新身份,而曾参加2019年阅兵的张洋,则在国旗下把亲身经历分享给青少年。
■ 参加完阅兵前来同济报到,这名00后女兵迎来新身份
9月7日,同济大学迎来研究生新生开学报到日。这届研究生新生中,有一位刚从北京参加九三阅兵式归来,她就是来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汪怡。
走过天安门时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行进”
“不愧是最美天团”“太帅了,又美又飒”“气势拉满”。汪怡所在的方队是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都来自全国主要抗日根据地。汪怡在本科期间曾服役于空军上海基地,这次,她以一名女民兵的身份,成为受阅部队“民兵方队”中的一员。“排第12排第16名的就是我。”
回想起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感受,汪怡还是难掩激动:“当我们身穿崭新的迷彩服,以整齐划一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我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骄傲和自豪。看到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听到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呐喊声,那一刻,仿佛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我们身上。”她表示,当时最深的感触是“我不是一个人在行进”,而是感受到身后是无数中华儿女跨越时空的期盼。“历史的接力棒,此刻就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仿佛都是与那些曾为家国奋战的先辈们隔空共鸣。”
民兵是中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中,广大民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人民战争的不朽篇章。
今年2月,汪怡接到通知后,立即投入阅兵集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功入选。“能参加阅兵,是我一生的荣耀。”她说。从寒风凛冽到烈日酷暑,198天的挑战,汪怡同全国各地的战友们一起,每天训练近10个小时。七八月份的训练,对体能是很大的考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拧出一矿泉水瓶的水是再正常不过的。她们深知,阅兵就是要让人们看一看,军队的战斗精神行不行,克敌制胜的血性在不在。滴落的汗水,就是挺立的军魂。
“阅兵训练是一场艰苦的硬仗,虽然最开始也会因为排面标不齐感到过挫败,但从未想过放弃,大家都会互相鼓励、不断磨合,很快,我们的头线、腿线、枪线都逐渐达到一致。”汪怡感慨道。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正在阅兵集训
9月4日,汪怡踏上回家路。7日,她和其他新生一起来到同济大学进行研究生报到。回归到学生生活,成为一名同济人,她满怀憧憬。“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正是我在北京进行阅兵集训的时候,感觉特别有意义。”
谈到为什么考同济,汪怡笑道,在上海当兵的那两年,部队离同济很近,每次坐地铁时,都会听到“下一站,同济大学到了”的播报声,感觉很亲切。尤其是在偶然机会看到“同舟共济”校训时,心里就萌生了想考同济的心愿。
她深知同济大学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的学府圣地。考研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家人听说了她的想法后,十分支持:“大胆去试,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在不懈努力下,汪怡顺利通过考研初试。
“准备复试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汪怡抓紧一切时间复习,晚上一回到宿舍,就开始回顾专业知识要点,休息间隙都能看到她学习的身影。“因为努力,才有希望。”汪怡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书桌前。很快,在阅兵集训时,汪怡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同队的战友和教练员还准备了花束和小惊喜为她庆祝。
说起女儿,汪怡父母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自豪”,另一个词则是“成长”。“她一直都很懂事、自律,吃苦耐劳,生活学习上都不用我们担心。我们看她为了考研付出了很多,能考上同济真心不容易,祝贺她!”
光荣的阅兵式结束,汪怡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篇章,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业中。她说,会永葆军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同济的校园里,学习更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用实际行动为科技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 参加过阅兵是种怎样的体验?他把背后的故事讲给青少年听
今天,空军驻奉某部队班长张洋在奉贤区“国旗下成长”仪式教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中,讲述了他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背后的故事。
起床即训练,出门就受阅
“当检阅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当我亲眼看到主席的那一刻,无论多大声的答词都表达不了我内心的激动。”据张洋回忆,他共参加了200余天阅兵训练,经过数次选拔淘汰,最终成功在2019年10月1日到天安门接受了检阅。
2019年2月,张洋正式入驻空军某场站成为战旗方队在营训练队员。训练内容为驾驶、队列、体能、口号。每个科目都有严格的动作标准。每周三次小考,周五一次大考,但凡有一项内容不合格,就会被淘汰。
最终,张洋顺利通过了所有考核,成为阅兵村受阅队员,当晚他兴奋得彻夜未眠。阅兵村要求更高,规矩更严,每天工作训练都安排得特别紧凑,从早上4点半起床到夜晚11点半带回,他往返于训练场、生活楼两点之间。
“阅兵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受阅队员必须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起床即训练,在阅兵村里的每分每秒都是在受阅。”张洋说,“为了保证整个排面的整齐划一,经过数千次的磨合,我们一个排面可以做到前后差距不超过0.5公分,5台车同时开过,从侧面看就像是一台车。这就是方队车辆这么整齐的原因。”
其间,因为张洋驾驶的车辆距离目标中心点左右晃动幅度较大,经常会超出左右1公分的标准,于是他主动要求加强眼力训练,连续两小时眼睛盯着正前方,并减少眨眼的次数,头几天训练时眼睛很不适应,干涩、红肿、疼痛难忍,短短一星期他用掉了5瓶滴眼液。
为了把车辆技术状况调整到最高标准,他连续3天3夜反复进行试验测评,困了就把风油精倒在嘴巴里含着,使自己保持清醒。
一次受阅,终身光荣
被问到训练苦不苦,张洋说:“训练的时候一直想着我要上北京,靠着这个信念,一上训练场我就动力十足,再苦再累也能坚持。而且方队有一百面荣誉战旗,每次开饭前都由一个旗手讲述所擎战旗的荣誉故事,我们唯有刻苦训练,认真学习,方能不愧对革命先辈。”
阅兵训练期间,张洋表现突出,在第一次体能考核中就获得第一名,在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被评为方队“内务之星”“优秀训练标兵”,在车辆集中整治活动中获得“标准车”锦旗一面。因在阅兵任务中表现突出,还受到方队嘉奖表彰一次。
其中,在5公里体能训练最后一次考核中,张洋取得了方队第一的好成绩,当他跑到终点的时候,方队领导问他:“你都快35岁了,还能跑这么快,是怎么做到的?”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坚持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阅兵任务结束时,张洋瘦了足足38斤。
阅兵的日子渐渐远去,可是这次参加阅兵的经历成为了张洋最宝贵的记忆:“它是我一生中最荣光的时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母亲的心跳如此之近,那里有苦也有乐,值得永远珍藏和记忆。能参与阅兵是我无上的光荣,让我回归军人本色,懂得要坚守初心、珍惜荣誉、砥砺前行。”
传承精神,勇于担当
“张洋的分享让我了解到了阅兵训练期间的精益求精,也让我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有了更为具体的理解。”西渡街道壹号湾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青年党员、团支部书记曹婷婷表示。
曹婷婷告诉记者:“在九三阅兵场上,我们共同见证了新形势下数字化转型成果。作为壹号湾人形机器人产业园的青年党员,我深感使命光荣,也希望尽自己所能服务好企业,助力打好产业生态培育攻坚战,我想这也是对先烈的一种告慰。”
奉贤区西渡学校九年级学生胡子璇在参加活动时深受触动。看着五星红旗升起,聆听激昂的诗歌朗诵,她心潮澎湃。观看《烈士何以文》宣传片时,他的英勇事迹令她热泪盈眶。退役军人、西渡街道南渡村大学生村官卜洪海讲述退役军人的故事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奉贤区待问中学少先队员马其羽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洋为了在阅兵时保持眼神的绝对专注与坚毅,为了练习好不眨眼,一周就用掉5瓶眼药水,最终用最明亮、最坚定的目光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革命先烈的抗战故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他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团委干事富怡捷姐姐分享了他们守护和平的决心,也让我明白如今的安宁来之不易。”
“作为青少年,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定当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努力学习,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胡子璇说。马其羽则表示:“我要铭记历史,学习先辈们的勇敢和担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街道团工委还特邀肖塘邮政支局网点主任顾凯介绍9月3日正式发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邮票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坐标,邮局把一批抗战胜利80周年首日封奖励给表现突出的青少年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现场统一选用了央视新闻特别制作歌曲《铭记》作为背景音乐,把《正步・满庭芳——南渡村退役军人采访录》这本书赠予每位与会人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