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外摆桌,凭什么能让营业额近乎翻倍?|新“夜”态点亮青春经济③
2025-09-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施培琦/图

同样是把桌椅摆到街头,为什么有的叫“占道经营”要被取缔,有的却叫“外摆经济”还能推动营业额近乎翻倍?

从静安大悦城摩天轮下的露台,到大学路街头花箱围起的座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露天的餐桌边吃一顿夜宵、喝一杯咖啡,在live演出和桌游馆间流连。他们在消费夜晚的同时,也在消费一种平衡的城市生活方式——既能感受人间烟火的温度,也保留城市生活的秩序与品质。

这场城市空间从“堵”到“疏”的转变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的治理密码。当“一张桌子”重新定义城市边界,烟火气也从嘈杂无序走向了有序精致,呈现出全新的青春模样。

  露台外摆    向天空要空间,屋顶上的烟火气  

周一晚上9点半,静安大悦城顶楼的“夜食天台”依然灯火通明。95后上班族张致远和同事下班后直奔顶楼,在靠近摩天轮的刘栋梁大排档坐下。此时,露台上的十几张外摆桌几乎座无虚席,烧烤香气随夜风飘散,而空调覆盖的室内区域反而只有寥寥几桌。

“比起空调房里的精致感,我们更喜欢这种能看到夜景、听到城市声音的真实感。”张致远一边品尝小龙虾,一边望向不远处缓缓转动的摩天轮。

据该店店长介绍,自“夜食天台”升级焕新以来,门店外摆位夜宵时段几乎每晚能翻两轮,周末高峰期甚至三轮,营业额同比提升超40%。今年7月更创下300万元单月销售纪录,不仅在天台11家店中稳居榜首,也成为品牌在上海的“销冠门店”。

但夜食天台的魅力远不止“接地气”。不远处的海底捞则另辟蹊径打造了7个“泡泡屋”——半透明球体配上彩色灯带与粉色帘幔,既可拉开欣赏摩天轮夜景,也能关闭营造相对私密的空间。虽然菜单与商场内门店相同,但因氛围感和景观体验双加持,这里已成为情侣约会和朋友聚餐的首选地之一。

“泡泡屋几乎天天满位,一般要提前三天预约。”海底捞静安大悦城店大堂经理杨远介绍,该店晚市及夜宵营业额占全日营收的三分之二以上,“虽然面积不是最大,位置也不算最核心,但暑期我们是全上海海底捞营业额最高的门店。”

同样作为“夜生活好去处”之一的普陀环球港顶楼“环球不夜港”,则呈现出另一种青年夜生活图景:20余家餐饮商户营业至凌晨2点,涵盖东北、云南、四川等地方菜系,希腊、泰国、日本等异域风味,仿佛一场通宵运行的“环球美食节”。

夜间业态不仅止于“吃”。露台还集聚了舞蹈教室、桌游馆、手工体验、普拉提等多样业态。广场中心常举办露天球赛转播,观众坐在小板凳上“第二现场”观赛,音乐节、市集等活动更不断延伸夜经济的文化与社交维度。

为维护夜间运营,静安大悦城与环球港均推出夜宵专属入口、免费夜间停车、消费优惠等配套组合拳,一套面向年轻人的立体化夜经济运营体系正在成形。

  街边外摆    向街角要活力,花箱围起的会客厅  

相比露台的向上拓展,街边外摆则是都市生活向外的自然生长。它不依赖高空景观,而是扎根街角、河畔,用一张桌子、一盏灯、一圈花箱,营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夜间节奏。

在大学路700米长的街区中,近80家商户几乎家家有外摆、桌桌有人坐。走在街上,每家店的外摆风格都各具特色:“一勺米饭”冰激凌店以木砖拼接座椅搭配杜鹃盆景,装点出新中式风格的门口一隅;奇利斯美式小餐馆的外摆区域选用了深色系铁质座椅,以极简风营造出沉稳放松的夜间氛围;罗福索牛排馆则用绿植围合原木桌椅,玫瑰花点缀其间,传递出法式浪漫格调。高低错落的花箱围起来的空间内,各家小店用心打造着属于自家的“小而美”,碰撞出大学路的“一步一景”。遮阳伞下的情侣约会、畅饮精酿的朋友小聚、牵着宠物的白领散步,共同构成一场极具生活感的青年夜市。

“大学路的特色在于年轻化,年轻人最看重体验感。”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大学路街区党支部书记潘佳玮介绍。两年来,街道联合B站、小红书、得物等平台打造KIC知识艺术节、马路生活节、春日派对等近90场活动,实现“周周有亮点,月月有爆点”。超千万客流带动节假日步行街销售额达2.9亿元,单个周末客流峰值更达13万人次。

外摆不只是多摆几张桌子,更是客流转化的前置入口。“一勺米饭”冰激凌店,营收就提升超三成。店长张汗乐表示,大学路的活力氛围与品牌客户画像高度契合,步行街的常态化活动也带来了稳定的引流。奇利斯美式小餐馆的转变则更为直观:原本店内仅容纳不到10桌,外摆位增加后,经营面积几乎翻倍,营业额也提升逾30%。“人流密集、活动频繁,顾客喜欢在室外坐着看夜景,拍照也很出片。”店长姜启文说。

而在苏州河畔,街边外摆呈现出另一种气质——更慢、更柔,也更贴近城市的水文记忆。在乍浦路桥段附近,夜幕下的滨水步道成了“都市夜谈”的理想场所。很多河边餐厅的外摆位不再局限于门前几米,而是顺着公共步道延伸至亲水平台,与城市空间形成自然过渡,让整个滨水区宛如一个开放式会客厅。

“以前路人很难注意到我们在下方平台的咖啡馆。”illy·河畔咖啡店长张雪筠说。如今设置沿河外摆,不仅提高了可见度,也显著提升了营收——从日均七八千元提升至1.5万元,最高突破3万元。“年轻人都很喜欢坐在河边喝咖啡的体验,和这座城市的夜晚对话感特别强。”

  一店一策    向治理要温度,看不见的制度支撑  

为什么一张桌子能带动近乎翻倍的营收增长?为何“外摆”成为翻台率最高的夜生活场景?答案藏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制度的边界、管理的细节,以及治理的温度。

“看起来像随意摆放,实际背后是一整套精细化治理逻辑。”潘佳玮说。为了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向,街道推行“一路一方案、一店一规范”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每家商户根据门店面积、街道宽度、周边业态等因素,制定专属的外摆标准,纳入综合评分体系。

记者在大学路走访时发现,每家商户的外摆看似随意,却都在“看不见的线”内:桌椅不能越过人行道中间的灯柱,花箱隔断高度统一在70至130厘米之间,“避免太低可跨、太高像墙”,半封闭空间只能留一个出口。但在这个框架内,各家店铺依然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有的选择原木色桌椅配伸缩式遮雨棚,有的偏爱白色铁艺桌配彩色阳伞,有的用绿植花箱营造自然感,有的用几何造型隔断打造现代感。隔断物既是装饰,也是“隐形护栏”,既阻隔了随意穿行,又让街景保持整齐有序。

这种规范而不失个性的设计,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对街区空间的期待。“我们都喜欢有层次、有变化的消费环境。”复旦大学在读学生杨鸣告诉记者,“楼下是风格各异的餐厅外摆,楼上还有桌游馆密室馆,垂直混合的业态让整个街区焕发活力。”

但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在实施初期也曾面临挑战。外摆位的设置一度矛盾频发,商户们任意摆放、无序竞争,街道也面临“怎么摆”“谁来摆”“摆多大”的现实难题。五角场街道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践行“有事好商量”的理念,让商户代表、居民代表、相关部门与运营方瑞安创智天地坐到一起,共同探讨出《大学路街区沿街外摆位管理规范(试行)》。

这份规范围绕三大重点:精准把控,明确可摆区域与面积,统一外摆设施的基本标准,但允许商户在材质、色彩上体现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流程规范,商户申请外摆须提交完整材料,经过物业预审、多部门实地评估,做到公开透明;积分管理,建立10项市容环境职责与5项“一票否决”清单,积分与使用资格直接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和日常约束并行的机制。

为了减少天气影响、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去年冬季大学路还试点为部分店铺加装透明风挡,不仅挡住寒风,也为顾客和商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温度”。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大学路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24%,其中最冷的2月增长近40%。

而在苏州河畔,这种精细化治理同样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从来没做过外摆,一开始其实挺忐忑。”illy·河畔咖啡店长张雪筠回忆。年初试点时,她最担心的是落叶飞虫、恶劣天气等会影响顾客体验。“但街道很快就上门协助,加固风挡、防水处理、修剪树木,让我们真正敢于把桌子摆出去。”

如今外摆已成常态,亲水平台的防腐木地板定期更新,树木修剪、地面清洁同步进行。“‘竹节草’台风前,街道还挨家通知并提供支持,服务非常贴心。”张雪筠说。

不论是大学路“一店一规范”的差异化设计与积分机制,还是苏州河畔对落叶、台风等细节的提前干预与持续养护,治理的价值都不仅在于“管得住”,更在于“摆得好”。从界限清晰的花箱隔断,到质感兼顾的风挡设计,从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到日常里的柔性呵护,这些“看不见的制度”让街头烟火有了秩序,也让城市温度真正留得住。正因如此,一张桌子才能真正摆得安心、摆得长久,外摆经济也才能从一时热闹,变为青年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奏注脚。

  ==  记者手记  ==   

属于年轻人的烟火气

我小时候住在上海的老街区,朦胧记忆里,夜幕一落,街边的大排档就支起了塑料桌椅,灯泡昏黄,一口油锅一把炒勺,炒出邻里熟悉的吆喝声。走在人行道上,常常要为“霸道”的摊位让道,从机动车道边绕行。每晚结束,地上总会留下斑斑油渍和狼藉——那些,是夜生活最原始的印记。彼时没人谈“外摆经济”,只觉得热闹和不卫生常常如影随形。

后来,城市变得更整洁了,统一店招、集中治理,塑料椅子消失了,连那点吆喝声也被空调房门隔绝。但是吃同样的小龙虾与烧烤,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这两个月,走入那些新兴夜间空间,我才意识到:少的不是塑料桌椅和昏黄灯泡,而是和城市、和夜晚、和亲友、和陌生人产生连接的可能性。

年轻人想要的烟火气,不是回到过去的脏乱差,而是一种新的平衡:既要有人间烟火的真实感,又要有现代都市的品质感;既要有随性自由的松弛感,又要有精致生活的仪式感。

当摩天轮下的火锅遇上梧桐叶下的咖啡,当露台上的live演出遇上街头的歌声,夜晚的上海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青春气质,而这才是真正属于年轻人的烟火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