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与民生温度共绘新图景——两个“千亿”跨越背后的徐汇答卷
2025-10-20 上海

10月16日,在“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徐汇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徐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台阶,预计突破4000亿元,总量居中心城区第一,人均GDP翻了一番,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0亿元,增量超百亿,五年间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同时,徐汇坚持财力一分增长、民生一分改善,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十四五”末,民生投入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

这份硬核答卷背后,既有科创载体的蓬勃动能,更有民生改善的鲜活注脚。10月16日当天,媒体深入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与宛南六村的采访,恰好勾勒出徐汇“发展与民生并重”的生动实践。

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

▎  科创沃土育新苗:徐汇发展的“增长极”  

在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一场项目路演正在举行。作为徐汇区认定的首批高质量孵化器,这里已落地超60家初创企业,其中40家产品已远销欧美市场。这里有一半的创业者都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创业者平均年龄29岁。在这里,共享会议室门口常常留言显示“今天预约已满”,“噗噗”“不切实际”等充满年轻感的企业名称贴满工位墙,成为区域科创活力的缩影。

媒体记者走进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

“我们的标杆场景都是从徐汇开始落地的。”入孵企业推行科技创始人卢鹰翔的话道出了企业扎根的缘由。该企业研发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在徐汇解决外卖、快递末端配送难题的实践,成为打动国外客户的“活案例”——“国外客户到漕河泾一看,我们的产品在这里行得通,在他们那里也能复制”。

这种“场景先行”的优势,源自徐汇全栈布局人工智能的战略深耕。2023年,徐汇用38天建成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点燃人工智能创新“核爆点”。目前,全区已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755家大模型企业和62个备案大模型(占全市61%),总产出达千亿规模,为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验证的完整生态链。

更让创业者安心的是硬件与政策支撑,徐汇区目前有20个高质量孵化器,其中有3家获评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占全市1/4,居中心城区首位,叠加超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加持,构成了“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正如英领之途创始人黄阳之所言,从拓展业务到总部搬迁,徐汇用“精准服务”让企业实现稳扎稳打的成长。

▏  老小区“逆生长”:民生福祉的“温度计”  

如果说科创载体是徐汇发展的“增长极”,老旧小区改造则是民生福祉的“温度计”。

“以前是‘老破小’,现在比商品房还舒服。”在枫林街道宛南六村,居民周阿姨的一番话道出了3800位居民的心声。

媒体记者走进宛南六村

宛南六村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40余年使用,房屋墙体开裂、外墙高坠、路面积水等安全隐患日趋显著。通过徐汇“十四五”期间大力开展的“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不仅小区43个单元楼道实现加梯“全覆盖”,解决了“上楼难”,更实现了从“安居”到“宜居”的升级:楼内更新楼梯、地坪与管线,根除污水堵塞隐患;楼外统一更换晾衣架、雨棚与空调机罩,静音雨棚等细节设计尽显人文关怀。同时,小区新增43个机动车停车位与12个非机动车棚,通过空间优化破解了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共性问题。不久前,小区还成功将物业费从每平方米0.8元上调至1.4元,为居民期盼的美好新生活带来更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颜值与功能得到双重提升的宛南六村,在近日的“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评选中,斩获“老旧小区改造金奖”。小区的蝶变让居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以前不好意思让亲戚来,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邀请他们常来参观。”周阿姨笑着说。

更新后的宛南六村

宛南六村的改变,是徐汇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群众宜居安居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徐汇实现零星旧改、小梁薄板房屋总体“清零”;完成旧改征收54.4万平方米,9877户居民搬进新家园;实施原拆原建项目16个,3100余户居民过上新生活;旧住房综合修缮1150万平方米,18万户居民得益;加装电梯1330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让老小区“逆生长”,全区21万户居民实实在在受益。

从科创园区的“加速成长”到宛南六村的“幸福升级”,徐汇用4000亿元GDP背后的发展质量证明:高质量发展终究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份兼顾速度与温度的答卷,既是“十四五”的圆满收官,更是“十五五”的全新起点。

编辑:张红叶

来源:上海徐汇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