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警惕“隐形杀手”同样盯上年轻人
2025-10-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国根

90后小张因一个微小动作敲响“警钟”——某天她弯腰捡拾吹落的衣服时不慎闪腰,就医后竟被确诊为中度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原来小张因长期熬夜守店,养成了日均4杯咖啡的习惯,且常年待在室内缺乏日晒,这种状态已持续四五年,咖啡因阻碍钙吸收、日晒不足影响维生素D合成的双重作用,最终让她的骨骼提前“老化”。

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联合发布今年中国主题——“健康体重,强骨健身”。该主题作为我国“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与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不仅聚焦中老年群体,更针对日益凸显的年轻人骨质疏松风险,释放出“全人群骨骼健康防护”的重要信号。

  //  “静悄悄”的流行病  //  

“骨质疏松症是典型的‘静悄悄的流行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核心特征,会直接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骤升,且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低认知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特点。”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与肌少症科主任盛辉教授指出,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中老年人仍是高发群体: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9.2%,65岁以上人群升至32%,其中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高达51.6%;全国患病人数约9000万,女性占比近八成,低骨量人群规模更为庞大。而从危害来看,骨质疏松引发的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达20%,存活者中50%会面临致残问题,以上海地区为例,该疾病的知晓率仅7.4%、诊断率6.4%、治疗率仅30%,防治形势严峻。

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曾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健康威胁,正加速向年轻群体蔓延。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8~35岁受访青年中,已有5%受骨质疏松困扰;20~35岁人群的骨量减少比例更是升至27.3%,相当于每三位年轻人中就有一人骨健康亮起红灯。

“年轻人的骨骼问题,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直接相关。”盛辉教授告诉记者,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法有效合成维生素D,会直接阻碍钙的吸收;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会加速体内钙质流失;久坐不动、体重过轻或过胖,都会让骨骼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形成“成骨速度小于破骨速度”的恶性循环。更需重视的是,骨质疏松在初期并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生脆性骨折,若不及时干预,术后1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2.7倍,且该风险会持续至少10年;年轻人若在早年就出现骨量基础薄弱的问题,未来面临的骨骼健康隐患将更大。

  //  专家:体重管理,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  //  

另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系列研究显示,骨骼是人体运动系统的核心支撑结构,其健康状态与机体生命质量和多种机能息息相关,骨骼健康是维系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骨质疏松症对身心造成不利影响;科学管理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无论是过瘦还是过胖,都会对骨骼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如何做好“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建议公众,一是保持适宜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肌肉围度等指标,根据身体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适宜体重;二是均衡营养;三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有氧+力量+平衡”相结合的多种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四是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五是高危人群早筛查早防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促进全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中老年人三大健康“杀手”。如今,这一“隐形杀手”正向年轻人逼近,专家强调,唯有从年轻时期开始重视骨骼健康,落实科学防护措施,才能为终身骨骼健康筑牢基础。据悉,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以及再次骨折的发生的防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已启动多学科合作模式,成立了骨质疏松与肌少症科,并将筹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症诊治中心,联合骨科,疼痛科、康复科,中医科以及营养科等,开设骨质疏松骨折术后管理联合门诊,骨质疏松疼痛联合门诊,肌少性骨质疏松症联合门诊,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多角度全程的呵护骨健康,尽量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和再骨折的发生,让长者健康老龄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国根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