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演艺界掌门人在上海,谈了什么看了什么?
外国嘉宾参观上海音乐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10月20日,是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的收官日。大会上午刚刚举行了下午安排了“制作人对谈:艺术制作的未来——文旅融合与空间革新”,下午就安排了上海音乐厅、浦东美术馆、上海西岸都市旅游休闲街区等三条实地探访路线,让国际嘉宾们“理论联系实际”,感受上海的文旅融合案例,报名者踊跃。
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已成各大城市共识的当下,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和文化资源,赋能艺术更新,成为“收官日”的最大议题。当日,全球各大知名艺术机构的国际制作人、策展人以及文旅行业智识精英,在交通银行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围绕“内容生产与技术革新——演艺创作的深度探索”和“演艺+生态构建——空间运营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创新”两大议题,从创作和产业两大方向,就“艺术+”的产业逻辑、旅游演艺的交互体验、泛演艺生态的兴起、沉浸式与演艺新空间的业态创新,以及传统剧场的转型策略,展开跨界对话。
设计此类议题的必要性,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科技驱动需求升级,正带来文化产业的深度变革”,同时,“艺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创作与消费的图景”,本次对谈恰恰“精准切入了当前全球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
外国嘉宾参观西岸智塔
国际表演艺术协会首席执行官大卫·贝尔说,艺术节举行的这次国际对话很有必要,“当下全球的艺术机构,都在面临各种因素的挑战,我们的合作不仅仅是需要交流,还需要韧性、适应性以及相互尊重”,作为文化演艺界的领袖,各大机构的制作人“要共建桥梁”,让沟通更加顺畅高效,以“共同成长”。而上海的创新探索,则让大家能够在合作中拓宽“不只是地理的边界,还有知识上的边界”。
确实,很多城市也都在探索这样的演艺新可能。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是一个独立又独特的艺术节,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整座城市变成了非常有活力的戏剧实验空间。戏剧节OFF板块联合主席。哈罗德·大卫透露,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艺术节生态,“在整个阿维尼翁城市里,有超过130个地点来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节目,我们今年差不多有1000台节目”,所有场所集中在一起“整整三周”,城市自然有了开放而又独特的气质,“每年能有40多万人次来我们的城市观看戏剧”。
上海,同样也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拓展演艺的边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赵晨琳从观众耳熟能详的文旅结合品牌项目《不眠之夜》切入,讲述了上海的探索。“现在我们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像《不眠之夜》这样,是以售票来实现自己的长期运转,随后观众群慢慢会变为以本地观众为主转向更多旅游的观众,上海以外的观众人口比例会有上升的趋势,文旅的属性越来越强;第二种是将演艺内容和城市空间结合,做沉浸式的空间融合,这样票房依赖会下降,通过当地政府支持和商业地产支持,起到该地区的品牌宣传目的;第三种则是像音乐剧《SIX》一样,让传统剧场演艺从剧场空间向外走,既吸引新观众,也给城市带来更多文化氛围。”
外国嘉宾参观浦东美术馆
这场国际对话,系统地梳理了当代演艺生产以及在文旅融合和空间创新背景下的多种路径。随后,为了让嘉宾们更有实际感受,大会安排了实地探访——无论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还是文艺青年热衷朝圣打卡的浦东美术馆,以及潮流人士钟爱的徐汇西岸,都在提供浓郁演艺氛围的同时,兼具文艺生活方式引领效应,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热点地区和市民游客共享的活力地标。
与会嘉宾通过实地参访、沉浸观演和面对面交流,领略了本土演艺团队的创作活力与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感受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考察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上海样本”,不少嘉宾表示“收获满满”。匈牙利埃娃·杜达舞团宣传总监金•伊芙琳•勒参观了AI科技公司集中的西岸智塔、滨水的西岸大剧院和梦中心,她连连感叹“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大会的国际对话,AI与艺术、演艺与文旅,都是重磅话题,听完理论就有案例和样本摆在面前,也着实体现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引领地位。
艺术的未来绝对不是孤立的创作命题。今年的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虽已落幕,但更多的关于空间、关于产业的探索,仍在持续,大会的长尾效应将会持续,其“以艺通心,链接世界”的作用也将长期凸显,真正推动全球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国际不同文明辉映互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