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接住年轻人的脆弱,我们需要更多的“猫头鹰老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在同济大学,青年教师李博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猫头鹰老师”。“猫头鹰”的寓意,和黑格尔的一句哲学名言有关:“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起飞”。李博老师为学生们创设的“猫头鹰信箱”也在黄昏开启。
信箱于2022年春季一上线,短短三个月就收到340多封学生来信。信箱从线下搬到微信公众号上后,迄今已收到超过1600封学生来信。李博老师用超过50万字的回信,为求助者点亮了一盏盏心灯。
“猫头鹰信箱”为何如此受欢迎?一位被治愈的学生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焦虑,原来我的迷茫有人认真对待。”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困惑、焦虑、无助,本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绪反应。对高校学子而言,他们会因冲刺奖学金落选而沮丧,会因家庭突遭变故而惶恐,会为宿舍关系而无措,也会在“我是否足够好”的追问中陷入自我怀疑。这些困惑或许不够宏大,却无比真实,它们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温柔地接住。“猫头鹰信箱”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树洞”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李博老师提供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平等暖心的陪伴。当学生向他袒露那些羞于启齿的脆弱、难以言表的忧虑,得到的不是“你应该如何如何”的“爹味”训诫,而是“我在听”“我能懂”的共情式回应。这是一种被确认的感觉,就像在情绪的小黑屋里点亮一盏灯,照见年轻人的内心,引导他们审视与调解自我。
有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烦心事,往往不是靠什么高明的办法解决的,而是经过时光淘洗,慢慢淡化的。所谓“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就是这个道理。道理不难懂,但年轻人毕竟处于成长期,很难仅仅凭冷冰冰的“道理”有效化解当下的痛苦。正因如此,真诚的倾听和耐心的对待就显得尤为珍贵。这也是高校在应对大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时最该着力的地方——不必先急着下判断、给答案,而是先接住那些真实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只高校,很多年轻人扎堆的地方都有类似“猫头鹰信箱”这样的需求。在这里,年轻人的迷茫可以被细致地梳理,困惑可以被耐心地解读。而被温柔接住的迷茫将孕育出破茧的勇气,被郑重对待过的困惑会走出暗夜,找到自己的路。我们需要更多像李博这样的“猫头鹰老师”,帮助年轻人,把青春的不安与焦灼,转化成自我觉察和保持前行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