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人生哪有不晃的,站稳就好
2025-08-20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凌晨四点的上饶信州,三个摇晃的身影在胡同里搬运蒜袋。三位00后脑瘫少年——小寒、小琪和小龙,因先天性脑瘫导致平衡能力弱、走路不稳。他们在残联组织的活动中相识,相似的病情与经历让他们决定合作创业,用双手托起生活的重量。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14.4万人,新增51.2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通常也被视为弱势群体。相比于健全人,他们不仅难以找到稳定工作,更因身体障碍、认知水平差异及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创业难度较高。

小摊前立着的那块纸板,写着:“我们走路带点‘抖’,但大蒜颗颗‘稳’。人生哪有不晃的,站稳就好。”用颤抖的双腿站稳的人生,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讲话不清的小寒需要小琪帮忙复述,而双腿支撑力不足的小琪则要坐在小寒的三轮车上出行。三个相互扶持的身影,在晨光中勾勒出温暖的画面,令人动容。同样身有残疾的00后女孩小余被他们的精神打动,免费拍摄记录他们生活的短视频。四个人的小团队,让无数网友看到:在裂缝里也能开出花的人,自有照亮黑暗的光。

残障人士带来的精神力量,总是更深刻,也更持久。此前采访过一支由六名视障青少年组成的电声乐队。既然看不了谱子,他们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不靠谱乐队”。孩子们很乐观,也很有实力。负责人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除了音乐培养,我们更注重综合能力提升——待人接物、心理健康、自理自立和社交能力。我经常说:都说要社会给你公平,可你是否具备参与公平的能力?只有本领武装到牙齿,才有资格去谈公平二字。”尊严与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那些舞台以外、没有聚光灯加持的残疾人,同样需要社会释放更多善意。正如上海“熊爪咖啡”成为现象级话题,真正让它出圈的,是背后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会现象带给人们的触动。其中,聋哑人咖啡师陈莹莹,曾荣获2019年全国残疾人职业比赛“咖啡冲调”冠军。她像是一个标志性的案例,证明了“学会一门技术,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是可行的。苏州市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厂长陆鸿身患脑瘫,他有43个员工,其中35个是残疾人,厂里年销量达1500万元。陆鸿说:“我找工作也不容易,就想让大家抱团取暖。”

残障人士如何能体面地工作、融入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平等就业,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整个社会的尊重和关怀,也需要他们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努力。从摆摊擦鞋到卖大蒜,三位少年用双手挣得人生第一份稳定收入。钱虽不多,却让他们挺直了身板。小龙说:“以前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发现靠劳动吃饭,腰杆自然就硬了。”劳动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当残疾人士通过自食其力获得尊严与快乐,社会的文明程度便又向前迈进一步。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阿甘式”的传奇,却有着平凡而坚韧的生命力。每一分努力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束微光都能照亮他人。正如他们摊位前那句手写标语所写:人生哪有不晃的,站稳就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