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舞剧《孔子》沪上唯一站落子松江,上海云间剧院将迎文化盛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当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尘埃缓缓拂去,一位怀揣“仁”与“礼”的先哲身影,正以舞蹈为翼、音乐为魂,向当代观众款款走来。记者获悉,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这部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百科全书”“中国文化名片”的经典之作,即将以沪上唯一一站的重磅姿态登陆上海云间剧院,并于2025年9月20日到21日连演两场,将为松江乃至全上海的观众带来一场融合历史深度、哲学厚度与艺术美感的视听盛宴,让“至圣先师”的精神世界在舞台上焕发崭新生命力。
自2013年首演以来,舞剧《孔子》便以不可阻挡的魅力席卷舞台——从国内各大剧院的场场爆满,到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国际顶级舞台的惊艳亮相,所到之处无不是掌声雷动、赞誉如潮。更令人瞩目的是,它打破了传统舞剧“小众圈层”的壁垒,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心头好”:观众群体中“90后”占比超七成,不少人更是二刷、三刷甚至五刷,有人为精妙的舞姿惊叹,有人因深沉的哲思动容,更有人将其视为“打开舞剧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这份跨越年龄与文化的吸引力,恰恰印证了孔子精神穿越千年的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国民族舞剧的独特魅力。
舞剧以“问道”“乱世”“绝粮”“大同”“仁殇”“乐”六个篇章为脉络,如一部流动的史诗,细腻铺展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全剧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用肢体语言编织出一张情感与思想的网,让观众在舞蹈的起承转合中,读懂这位圣人的执着与悲凉、理想与坚守。
若说舞蹈是这部剧的“形”,那么音乐与服饰便是它的“神”。作曲家张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让编钟的厚重、编磬的清越、古琴的悠远、笛子的灵动与排鼓的激昂交织在一起,时而如“金声玉振”般庄严肃穆,再现春秋礼乐的辉煌;时而如流水潺潺,勾勒出《诗经》中“杨柳依依”的意境。每一段旋律都与剧情严丝合缝,或烘托乱世的压抑,或传递理想的温暖,成为连接观众与历史的隐形纽带。
服饰设计更是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以春秋时期的宽衣博带为基础,借鉴战国楚墓出土彩绘木俑的纹样与色彩,大胆加入现代审美中的简约线条与层次感。“茶色”的质朴对应孔子的布衣身份,“灰色”的中庸暗合他“过犹不及”的哲思,“黄色”的明思象征他对“大同”理想的执着,“粉色”的浪漫则在《采薇》舞段中绽放,成为民间乐舞的灵动注脚。当舞者在灯光下舒展水袖,衣袂翻飞间,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达成奇妙平衡,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大地。
从“执羽舞”中整齐划一的队列,再现周代“八佾舞于庭”的礼制秩序;到“幽兰操”中孔子与弟子们振袖而舞的磅礴,将“仁者爱人”的思想化为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再到“采薇舞”中柔婉的身段与飘扬的水袖,完成从宫廷雅乐到民间风情的自然转场——舞剧《孔子》用“诗与乐的共舞”,让典籍中抽象的“仁”与“礼”,变成了舞台上可感、可知、可触的艺术形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