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还需要科幻文学吗?这群科幻作家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本身就是前沿科技的人工智能,会对科幻文学创作产生何种影响?出席第四届“读客科幻文学奖”启动仪式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答案很明确:“万物皆备于我的闭环,听似美好实则危险,它产生封闭的自我循环,类似单性生殖。真实是种关系,是人与人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石。”
“读客科幻文学奖”由读客文化主办,12家影视方联合支持。作为目前中国有影响力的民间科幻文学奖项,本届奖项由严锋担任评审团主席,首奖金额高达10万元。严锋告诉记者,中国科幻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他感叹科幻产业总规模之巨大,已经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应该说,读客科幻文学奖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助推角色。从第一届8000余篇投稿初燃星火,到如今已有127位新锐作家扬帆启航;《中国新科幻》《中国新科幻2:人生替身》等历届赛事精选作品集陆续出版。今年大赛携手12家影视方,从出版到影视全链路运营,只为打造中国顶级科幻IP。
近年人工智能兴起,并且强势介入文学创作领域,甚至有人提出,AI来了,还需要作家写科幻文学吗?有意思的是,来参加文学奖启动仪式的科幻作家们对此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除了严锋认为AI就是“单性繁殖”,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之外,科幻作家“糖匪”也分享了一段自己与AI互动的经历。“AI明显用一套模板来对话,是一种敷衍。”这种体验促使“糖匪”思考爱的本质:“爱情本身是一种改变自身的动力跟机制。我不是为了迎合他而改变,是我在理解一个人的过程中,就像我在写科幻小说的过程一样,我就更理解了现实生活,在这种状态里面我们才有成长。”
启动仪式的另一个高潮是现场嘉宾基于主办方临时抛出的科幻设定,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严锋教授抽中的题目是:“在这个世界,爱是每个人做所有选择的唯一凭据:职业、伴侣、今天早饭吃什么……这会是人类真正的未来吗?”他首先肯定了爱的价值,随即警示其潜在风险:“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很多爱。但恰恰都是爱的世界,就太可怕了。它一定会产生一个职业叫‘鉴爱师’,定义什么是爱,这些人又获得了一种新的权利。”科普作家“河森堡”面对“每天控制一个东西一分钟”的命题,选择了控制“真空中的光速”。他解释道:“因为时间的流逝是和真空中的光速挂钩的。控制光速,理论上可以让这一分钟无限延续。” 他还描绘了由此带来的终极浪漫图景:“我就静静地坐在这儿,看着在场的诸位渐渐地老去,看着这个世界坍塌,甚至亲眼看到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样子。能目睹如此壮丽的过程,难道还不够幸运或幸福吗?”
据悉,第四届读客科幻文学奖征稿通道已开启。征稿截止日期为2025年12月31日。最终获奖名单将于2026年上海书展期间隆重揭晓并颁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