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和诚意叩响企业之门,上经贸大师生沉浸式调研读懂新质生产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今年暑假期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七届“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吸引来自全校400余名师生组成22支队伍,深入企业一线走访调研。实践中,师生奔赴长三角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企业,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质以及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核心作用,梳理与解析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机制,揭示中国产业体系升级的内在逻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也是在现实社会中学会从被拒绝到被信任的一次“破冰”之旅。
敲开大门,大学生与企业间的“破冰”之旅
“我们最开始联系企业时并不顺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4级应用统计专业研究生江宇豪并不讳言。作为该调研团队的队长,他在初期对接企业时,常常吃到“闭门羹”。企业从最开始不相信、不认同实践活动,到最后线下访谈后,为同学们点赞,甚至有的企业高管还会推荐团队去相熟的企业作调研,这种转变给江宇豪和小伙伴们带来了很强的成就感。
“实践团队专业态度和往届的成果,成为以真诚破冰的关键。”江宇豪说,通过同学们的介绍,企业开始期待他们的“青春视角”、开拓更多渠道,以及促使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让科研成果更快落地,这样的畅想对他们而言很有吸引力。江宇豪分享了企业态度转变的原因。
在深入交流后,不仅企业的态度有所转变,同学们对企业也产生了从陌生到理解、从了解到共情的情感变化。
让江宇豪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在农业领域融合物联网、卫星遥感、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他们结合大模型做了一种知识问答,AI仿佛变身‘老农民’,问什么时候施肥、翻土等问题,都能获得专业的解答。但推广时,有些农民觉得AI不如自己多年的经验靠谱,往往带着不信任的感觉。后来,农民看到播种得更好、卖得更好后,才逐渐接纳新生事物。”江宇豪表示,在他们分享这些故事时,他联想到了自己最初联系企业时的情况,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走进车间,感知新质生产力的真实脉搏
在颜料生产企业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团队成员了解到他们专业从事高性能有机颜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农夫山泉瓶盖的红色颜料、常见化妆品包装和乐高玩具上的颜料都来自这家公司。他们谈到和国外企业竞争时,选择坚持“专而细”,持续研发,希望把某一项做得很精。这种专注深耕的发展策略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让同学们惊讶的是,企业在泰兴工厂试点的“黑灯工厂”——整个车间内的机器可以自动运作,不需要工人值守,即使关灯也能正常运行。这正是他们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做出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上海镭镆科技有限公司则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与平常理解的打印玩偶不同,这家公司专注于军工级别产品的制造,技术已大规模落地光学电子、汽车、3C与医疗日化四大板块,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
“公司采用最新的原生云架构,开发高度标准化、可复用的功能,并不断总结和改进行业解决方案,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强了竞争力。”队员范卓恒表示,上海企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上海大风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赋能,实验室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重构:实验操作流程通过物联网设备完成数据实时采集与数字化追溯,考评体系借助AI算法实现自动化评分与能力画像生成,管理维度则通过数据中台实现设备运维、资源调度的可视化决策。“这也印证了在技术驱动型行业,唯有深耕需求、拥抱技术变革并务实投入,才能构筑持续竞争力。”队员封冰悦感慨道。
多元视角,全校范围内共同实践探索
江宇豪参与的正是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刘永辉教授、经济统计系主任李佩瑾、辅导员徐文曦指导的20人调研团队,在这个暑假,他们走访了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全校22支调研队伍中规模最大的一组。记者获悉,除此之外,其他师生队伍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调研活动。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静、副院长李瑞囡带领师生走进上海米其林有限公司,从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等维度进行调研;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岳怡寒带领学生前往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和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展开调研;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左鹏带领团队走进上海引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重点探讨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另外,应用数学系专业教师周大鹏率领学生团队先后走访了紫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广泉包装有限公司、沃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等数家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进行探讨;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范鸣、团委副书记彭鹏率队赴苏州工业园区深入走访众多知名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产业专项调研;人工智能专业教师、AI+社团指导老师钱之琳带领学生赴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EAILab壹贰实验室参观学习,探索协同共创的育人模式。
走访中,企业方纷纷表示,将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跨界协作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上,七年来,“访万企,读中国”项目已经从一项社会调查项目,发展成为连接校园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学生们带回来的不仅是一份份调研报告,更是对行业发展、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的深刻理解。
“虽然联系的时候有困难,但到了实地,能感受到企业家们的热情,很亲切。”江宇豪的话道出很多人的心声。这个夏天,同学们用专业和诚意叩响了走访企业的大门,也叩开了通向未来的一扇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