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C格斗之夜上海站点燃尚武之魂,在上海,热血武者作出的选择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记者 常鑫/视频
这个周末,UFC格斗之夜时隔八年再度登陆上海,搏击运动的热潮又一次被点燃。
2017年的上海站比赛,李景亮、闫晓楠、宋亚东等中国选手的出色表现让人记忆犹新;如今,石铭、张名扬等选手又在本土观众面前挥拳迎战。八角笼中热血拼搏、激情四射的魅力,正悄然成为沪上年轻人追逐的风尚。
综合格斗(MMA)在上海已经有了一片沃土。今夏,本土赛事“申城决”就斩获了一大波流量,不仅现场座无虚席,线上播放量更是突破1400万,这更坚定了一群热血武者追求梦想的决心。从拳手、教练到赛事运营者,他们默默努力着,希望有朝一日在上海打造出属于中国的国际级MMA赛事品牌。
2025年“申城决”擂台上,两位选手在笼边缠斗。
伤痛之下,打不打?
“不打这一场,我可能会更后悔”
在拳天下外滩综合格斗馆的训练场边,一身休闲装的张元正在指导学员练拳。一个多月前的伤势还没有痊愈,也正是那次受伤,令他的职业生涯全胜纪录戛然而止。
今年初夏的“申城决”上,张元作为上海本土最出色的选手,被安排压轴出战。赛前十天,在练习一个抱摔动作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时就听到‘咔’的一声,我意识到大事不妙,”剧烈的疼痛让张元紧咬牙关,“感觉可能是肋骨断了”。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呼义判断是肋骨错位,他让张元对着水瓶大口吹气,借助胸腔扩张复位。但医院最终诊断:延迟性骨裂,四处软组织挫伤。退赛,似乎是唯一选择。
可一想到自己是“申城决”的“头条”选手,许多拳迷对自己寄予厚望,张元很快就作出了决定。
“申城决”赛事创始人张勇回忆:“张元很坚决,他说就算打封闭也要出战。”他知道这场比赛对于上海,对于“申城决”的重要性。而且各大媒体平台的宣传海报都已经发布,票务平台也不可能临时撤换,否则会造成大量退票,直接影响到票房。由于“申城决”赛事组委会承诺要把一半票房捐助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用于青少年运动员伤病及困难补助,此时退赛会直接影响到捐助金额。
张元(左)和张勇在训练。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张元的认知中,运动员的社会责任远大于个人利益,“就算是输,我也必须奉献一场完整的比赛!”他说。
赛前数日,张元被迫暂停训练,每天还要抽除淤血。因伤处离心脏太近,封闭针只能浅层注射,止痛效果有限。“我不能让对手知道我受伤了,所以赛前称重的时候,还要装作若无其事。”张元回忆道,“可对手也是行家,看了一眼我肋骨肿起来的地方,就猜到情况了。”
比赛当天,张元忍着剧痛走进了八角笼,由于他是压轴比赛,等他出场时封闭的药效早就过了。开赛后做第一个动作,张元就感觉剧痛,几次攻防后,肋部的疼痛越来越严重,自己最擅长的低位扫踢和抬腿防守都难以施展。最终被对手一脚踢中肋部,剧痛让张元无法坚持。“一个回合都没能坚持,我就直接倒在那里了。”张元说,“观众都觉得惊讶,张元怎么突然就趴窝了?让观众失望了,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这次失利,令张元职业赛场5胜0负的全胜战绩就此终结。“如果当时选择退赛,至少还能继续保持全胜,现在想来,你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元坦然一笑:“没有人会永远保持全胜,至少我拼过了。如果不打这一场,我可能会更后悔。”
张元表示,这一次的经历让自己锻炼了心志,MMA的精髓就是不断去迎接挑战,不光要争取胜利,更要懂得取舍、顾全大局,这也是他痴迷这项运动的原因。
2017年UFC首次登陆上海,张元刚好19岁,当时他还是一名体制内的散打运动员。但MMA展现出的魅力,让张元坚定了未来的选择,“成为一名合格的MMA选手,进而成为一名伟大的职业选手,就是我的梦想。”张元说,“很幸运,我遇到了两位优秀的师父。”
张元口中的师父,其中之一便是中国UFC第一人、行业先驱“草原狼”张铁泉,而另一位则是来自巴西的柔术大师呼义教练。在两位师父的指导下,转入职业没多久的张元进步神速。他还把从呼义那里学到的柔术技巧融入自己的技术体系中,从而成为精通站立技巧和地面技巧的双料高手。
“人生就这么短短数十载,我希望自己老了、退役了之后能跟儿子、孙子们聊聊我打拳时的经历;如果有过那么一段辉煌时刻,而不是一直碌碌无为就更好了。”今年“申城决”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谈资,而未来的每一次挑战,也都是。
张元在“申城决”比赛前打封闭。
流量面前,跟不跟?
挑衅、爆粗口,这不是中国武学
平日里的张元,待人平和,完全没有八角笼里的“杀气”,接受采访时甚至有一些“文气”。除了练拳之外,他还喜欢看电影、看书、写书法、听音乐,跟普通青年没什么区别,因为他懂得切换角色,明白场上场下是两个世界。
“生活中你难免会遇到一些口角、摩擦,这时候更要学会控制情绪。”张元坦言,职业选手与普通人动手相当于持械攻击,这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不到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是万不得已必须去制止暴力的时候,我平时是不可能动手的。”张元露出了微笑。
他视李小龙为偶像,不仅因武术造诣,更因其思想境界。李小龙对东西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并将哲学思想完美地融汇于他的武术理念和人生感悟中。如今大行其道的综合格斗的源头,正是李小龙开创的截拳道。李小龙带给张元的启示是:习武也需修文,练身更需炼心。
和张元一样,李景亮、张伟丽、宋亚东等中国顶尖选手,场上勇猛、场下谦和。在整天和武者打交道的张勇看来,一个人武学修为有多高,一要看武术,二要看武德,“MMA和中国武术一样,是一场磨炼心性的旅程,是立德立威的成长过程。”所以在创办“申城决”时,张勇就给各俱乐部的参赛选手定下了规矩:禁止说脏话,禁止恶意挑衅。
国外某些赛事推崇“对喷文化”“粗口剧本”,甚至演变成吸引流量的文化现象。但是张勇认为,这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把“德”视为武术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者,绝不能将糟粕奉为圭臬。“所以‘申城决’不应该出现这种低俗的炒作。”张勇坚持,仁义礼智信、相互尊重,才是中华武学的根脉。靠贬低和侮辱对手人格来给自己造势,违背了中国的武学价值。真正的武者,比赛场上靠实力说话,比赛场下也应该保持道德基准。
张勇谈到在本周UFC上海站出场的中国女将石铭时说:“她是医生,还有‘娃娃音’,场上场下有着特别的‘反差萌’。人家无论学识、谈吐还是性格都非常好,这才是中国MMA选手应该有的形象。MMA是一项非常磨炼意志的竞技体育,而不是野蛮蒙昧的载体。”
上海是一个有文化且海纳百川的地方,张勇告诉记者:“文明是向上兼容的,上海的赛事要有自己的格调和文化风向标。”
在今年“申城决”的擂台赛上,张元由于伤病影响输掉比赛。
不请明星的比赛,办不办?
“大家是真的喜爱综合格斗”
多年来,张勇将全部财力与心力都投注于打造中国精品MMA赛事。2019年,他在上海创立“申城决”,同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赛事。2023年9月,停摆多年的赛事重启。到2025年,第三届“申城决”终于成功落地黄浦,开启全新征程。
2025年张勇在上海创办了拳天下外滩格斗俱乐部,正式落户黄浦区。5月8日俱乐部开业后,他立刻全身心投入到“申城决”赛事的筹备中。“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俱乐部和赛事上,全家人一起出力组织赛事、搞宣发。”张勇告诉记者。
以前举办比赛,张勇为了积攒人气,经常邀请明星为赛事站台,比如吴京、大鹏、乌尔善都来捧过场。“可我一直在想,靠明星站台终究不是个事。”张勇一直想办纯粹的格斗赛事,今年的“申城决”成了试验田,他真的一个明星都没请,“没想到人气依旧很旺,票子很快就卖光了。说明大家是真的喜爱综合格斗,而不是为了追星。”
不仅售票火热,赛事在网络平台的直播流量也突破1400万。比赛当日气氛火爆,高潮迭起,全国各头部俱乐部的一线选手,在这场赛事中,奉献了一场场酣畅淋漓的高水准较量。
近年来,年轻一代的观众对MMA运动的兴趣已然成为新的风尚潮流。2017年,UFC首次登陆上海时,门票被一抢而空,李景亮、张伟丽、宋亚东、闫晓楠等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而今年,UFC再次回归上海,热度远高于八年前,“这八年来,MMA运动在中国不仅发展蓬勃,拳迷的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张勇说,“MMA运动给当代年轻人带来了血性,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斗志与尚武精神。”
张元被对手击倒。
== 链接 ==
结合文旅热潮,
打造世界级职业赛事品牌
从“申城决”的成功举办,到2025UFC上海站掀起的热潮,点燃了张勇更大的信心:“上海有网球、赛车、斯诺克等项目顶尖的国际赛事,上海市民不仅对时尚运动有着极高的欣赏及接受能力,也有消费能力。我觉得上海也应该有MMA运动的国际性赛事品牌。”
“申城决”英文简称“SMC”,S代表上海,M代表MMA,C则代表冠军。这三个字母,承载着张勇心中的蓝图和规划。
当下,赛事经济是上海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张勇的俱乐部落成后,黄浦区相关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心。此外,未来的“申城决”将在两天赛制的基础上,扩展赛事宣发内容,增加粉丝见面会、新闻发布会等环节。甚至拉长赛事周期,形成“格斗周”概念,增加选手和粉丝的黏合度,激发出足够的延伸消费潜力,做到赛事外溢经济最大化。
“比赛前一周,我们就能把选手请到上海。包括赛前训练、赛前称重、新闻发布会、粉丝见面会这些环节都可以利用好,做得更精致。黄浦区有非常好的文旅资源,一些活动可以与黄浦区的地标结合,比如把称重仪式放到外滩举行。”张勇认为综合格斗不仅赛事精彩,而且有强大的文化属性,通过与文旅资源相融,上海的赛事可以做到有文化属性、有海派风格、有消费潜力,更有国际影响力。
许多热血武者正为此努力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中国本土的、高标准的MMA赛事品牌,”张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风向标!”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记者 常鑫/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