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哄睡”成为一种技能,这群年轻人为何争当“睡眠健康管理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专业服务人员缺口却超10万。当“凌晨三点还在刷手机等睡意”成了不少人的日常,“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一被人社部纳入新兴职业目录的新角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睡眠健康管理师”?在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的睡眠健康管理师专项培训现场,不少年轻人从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赶来,共同摸索“帮人睡个好觉”的专业门道——这群年轻人,正试着用新职业填补睡眠健康服务的缺口。
睡眠培训课
◇ 年轻人赶来考证做“哄睡师” ◇
“您最近是不是总在凌晨1—3点醒?醒后有没有心慌的感觉?”培训教室的模拟咨询区里,24岁的学员小周正拿着“睡眠评估表”,向扮演“失眠患者”的同学提问。她把“入睡困难”“醒后难再眠”等关键信息一一圈注,末了补充道:“您别急,我们先试着记录一周的睡眠日记,把每天上床时间、中途醒来次数都写上,之后能更精准地找原因。”
这是培训中“模拟咨询”环节的场景,也是学员小周最期待的课程部分。8月22日,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指导下,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的睡眠健康管理师培训正在进行,她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三天的睡眠治疗专业培训,并在考试合格后拿到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颁发的睡眠健康管理专业能力培训证书。
小周告诉记者,她是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的顾问,此前给客户提睡眠建议时,总局限在“少熬夜、睡前少看手机”这类泛泛之谈。“有次客户问我‘失眠能不能吃褪黑素’,我答不上来,特别尴尬。”小周说,“现在知道褪黑素不能乱补,还知道睡了6个小时不代表失眠——原来这职业真不是‘哄人睡觉’,是有实打实的专业门道的。”
案例研讨环节则更为热闹,学员们围着圆桌,就一份“打鼾伴白天嗜睡”的病例热烈讨论。“我觉得得先排除睡眠呼吸暂停!”“要不要先做个睡眠监测?”带教老师站在一旁,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拿出居家睡眠监测设备的使用指南:“你们说的都对,但得考虑对方的接受度——这个居家便携监测仪,戴在手腕上就行,数据也能同步到手机,下次遇到有这类困扰的人,可以先试一下。”学员们立即凑上前翻看指南,有人还掏出手机拍下设备示意。
“人们在就医和硬扛之间,多了一个新选项。”谈及对“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一新兴职业的理解,小周的理解是,“有的睡眠障碍需要就医,但不是所有睡眠问题都需要医疗干预,问题不严重的可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和缓解。因此,我觉得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份职业的前景挺好的。”
睡眠障碍成因分析实操
◇ 如何让“哄睡”成为一种技能 ◇
当前,睡眠健康服务的供需两端呈现“冰火两重天”。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需积极干预的达1.5亿;但专业睡眠服务人员缺口超10万人,社区睡眠管理服务覆盖率不足5%,非科学睡眠产品泛滥,市场乱象丛生。
在此背景下,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一“拯救睡眠的新工种”走进大众视野。202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拟新增的新职业、新工种时,睡眠健康管理师作为健康管理师新增工种首次亮相。这一工种的设立,可填补“居家初筛、社区干预、医院诊疗”的三级服务网络空白,同时推动构建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终结“谁都能做睡眠管理”的行业乱象。
“简单来说,睡眠健康管理师是帮助人们管理和改善睡眠健康水平的专业人员,具体工作包括对个体或群体睡眠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开展睡眠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冬雷脑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主诊医师张雯丽是此次专业培训的负责人之一,她告诉记者,“睡眠健康管理师不是‘养生博主’,得有医学做专业打底,这也是我们做培训考证的核心原则。针对睡眠障碍,目前最重要的治疗之一就是CBTI疗法,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设定有规律的周期,最终帮助睡眠障碍人群建立起良好的睡眠。”
不过,想要成功考出这张证并不容易。课程设置如同“精密拼图”,每个模块都对应着职业痛点。基础课先啃“硬骨头”:《睡眠生理与病理》被拆成“睡眠周期怎么算”“失眠分哪几类”等小专题,讲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立刻放一段真实的睡眠监测波形图,让学员对着图找“呼吸暂停时段”;实操课则直奔“落地”,比如“睡眠评估”专题,“别问‘你睡不好吗’,要问‘你最近一周里,有几天是躺下半小时以上才睡着的’”,这样数据才准。
记者看到,授课老师更是需要跨多学科,除睡眠医学科的医生,还有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在对咨询者进行睡眠健康管理指导时,会先找出不同人群睡眠障碍的“元凶”,再给出具体的干预措施。比如,对于情绪化失眠患者,可尝试压力脱敏训练;对不需要维持高度警觉状态的工作者,可利用暂时睡眠剥夺快速提高睡眠压力,使在床时间尽量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不同的睡眠障碍,有不同的原因,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要考出证书,需要接受多学科的学习培训,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张雯丽说。
睡眠监测病房
◇ 专家:持证只是第一步 ◇
“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个新职业,缺的不是市场需求,是专业的人。”冬雷脑科医院首席运营官董法廷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见过不少想入行的年轻人——他们有热情,却缺乏系统知识,要么凭经验“瞎给建议”,要么遇到复杂情况就“卡壳”。
在董法廷看来,培训的价值不止于“教技能”,更在于“树标准”。“现在市面上对‘睡眠健康管理师’的定义还模糊,有人觉得会讲‘助眠小技巧’就行,这不对。”董法廷说,培训设有理论笔试、案例实操,甚至还有“客户沟通礼仪”的评分项。“这些学员就像种子,有的回去后会在医疗机构辅助医师,共同面对睡眠障碍人群;有人会在社区开睡眠咨询点,慢慢就能把‘科学睡眠管理’的理念传开。也让更多人知道:遇到睡眠问题,有这么一群专业的年轻人能帮上忙。”
据悉,睡眠健康管理师是202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拟新增的42个新工种之一。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专业睡眠健康管理技能培训主要针对执业医师开展。业内专家介绍,睡眠健康管理师行业标准及从业资格认定标准正在加紧制定,这将对非执业医师从事睡眠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对于职业前景,董法廷认为,睡眠健康管理师可拓展的空间相当广泛——既可以作为单独的项目,又能与瑜伽、按摩、身心疗愈等项目相互补充;既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康养中心或者专业酒店,甚至还可以作为养老服务的标配。
“要像关注吃饭一样关注自己的睡眠,不是一定要等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了再去干预。而这种全社会的普遍性需求,要求相关部门、行业面向企业、社会培养一大批‘睡眠健康管理师’。”董法廷说,不过,考出证书只是第一步,真正合格的睡眠健康管理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积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