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靠医美“逆袭”,是对人生的误读
2025-08-2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暑假期间,想要来一场“逆袭”?有人走进图书馆、有人走进健身房、有人却走进了医疗美容机构。近日有报道显示,美容机构以“学生折扣”为诱饵,大肆招揽未成年客户,还有部分机构声称可绕过家长监护实施手术,可以“早做早变美”。

为什么年轻人会产生“想逆袭,先‘换头’”的认知?这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个体心理看,青春期正是对自我形象最为敏感的阶段,容易产生“体像烦恼”。“体像”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主观认知,而“体像烦恼”就像是人给小缺点戴上八倍镜,即便身体并无问题,却总盯着“瑕疵”不放。

青少年尚未形成稳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认知,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打开手机,社交平台上那些经过高光滤镜、磨皮美颜处理后的“精致面容”和网红细数整容项目的“坦白局”,不断强化着“你不够美”的心理压力。网络的话术也进一步在削弱整容的风险:整容不叫整容,叫“do脸”,复杂且充满风险的整形医疗过程就这样被包装在潮流外衣之下。而一旦搜过相关内容,算法机制则通过兴趣标签不断推送同类内容,加剧容貌焦虑,形成信息茧房。

从医学角度看,未成年人整容风险远超成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永前表示,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手术。他说:“18岁前面部骨骼尚未定型,整形手术会干扰自然发育,造成永久性伤害;抗衰老类医美对年轻肌肤反而是破坏而非保养,可能加速皮肤老化。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对手术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效果不达预期,容易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家长不仅未加阻拦,反而成为整容的推手,认为出钱出力为孩子整容是“为之计深远”。家长的审美观影响着孩子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走好人生之路。如若家长自身审美价值观狭隘,同样被容貌焦虑困扰,就很容易将这种社会焦虑传导给孩子。家长本该是孩子面对社会压力的缓冲器,却成了焦虑的催化者。

事实表明,许多频繁进行整容的年轻人,极易陷入一种“越整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他们对疗效的心理预期日趋严苛,因细微落差而备感不安。这种对所谓“完美”的过度追求,往往诱发盲从心理,导致个体审美同质化,丧失独一无二的特征。最终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时,他们才发现,这早已与变美的初衷背道而驰。

追求美本无错,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美”。我们应当倡导多元的审美观:美不应被狭隘地定义。它既可以表现为外在的年轻,也可以是内在的自信。同样,蓬勃的健康本身也是一种动人的美。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无论颜值高低,每一个人也必然拥有熠熠生辉的人格品质。在照镜子时,不妨想想自己为之自豪的地方在哪——当你学会欣赏自己,容貌上的某些不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自己也有底气喊出“就算不美,那又怎样?”

每一个人都不是为他人的“赞美”而活着的。能定义一个人的永远是其内在的灵魂,而非外在的容貌。学校要传递健康审美观,家庭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平台则需遏制过度宣传医美的算法推送,诱骗未成年人的无良医美机构则应当受到市场监管与惩处。多管齐下,让青少年摆脱容貌焦虑的桎梏,在成长道路上真正认可和接纳自我的独特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