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完了”“向时间索要意义”“灿烂”……“许愿清单”载满“萌新”们青春的悸动和期许
2025-08-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文 施培琦/图、视频

“干就完了”“向时间索要意义”“灿烂”“到了交大要拿出真本事”“火之意志,生生不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找到自己的热爱”“燃烧33550336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心前的四大张留言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萌新”们青春的悸动和期许。

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迎来了2025级本科新生。数千位青春洋溢的学子怀揣着希冀与热情,从全国各地汇聚于这座百年学府,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展板前的留言,正是这段新旅程里最美好的“许愿清单”。

  ◆  留言板许愿写满一张又一张  ◆  

“你到交大最想做的事?”“家长对2025级新生有什么寄语?”“你对即将到来的建校130周年有什么期待?”“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心,校学生会布置了四块空白留言板,欢迎新生和家长前来留言。

这里仿佛成为了一面许愿墙,汇集来自五湖四海的梦想。空白的留言板瞬间就被热情填满,早有准备的学生志愿者忙不迭地更换了一张又一张。新生和家长写完留言,和展板一起合影留念,成为大家的“标配”动作。

工科实验班新生张茂瑞在墙上写下“灿烂”两个大字。“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用于自己的留言墙,我就想对自己说‘灿烂’。”这位来自安徽亳州利辛县的同学充满期待地表示,“未来四年我将在交大度过,甚至研究生、博士阶段都可能在这里,我希望可以在交大这个校园里绽放自己的灿烂人生。”

来自河南开封的工科信息类专业新生杨明远写下“享受人生之旅”。“我在大学里想好好体验学习、生活和其他事情,探索人生的新境界。无论成功也好,还是其他经历,都是我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来自四川的医学院新生廖成林写下“希望在上交的生活得越来越好”。他是临床5年的医学生,希望持续奋进,在学业上达到新的巅峰。

家长们也在留言墙前驻足,写下对孩子的殷切嘱托。医学院一名眼视光专业新生的爸爸唐先生写下“平安健康快乐”六个字,“孩子离开父母在外,首先第一要平安,第二个要健康,第三个要活得快乐。当然学习进步是更好的,但我首先希望他平安健康快乐。”钱学森班新生家长董先生则写下“学业有成,未来可期”,他笑着说:“希望孩子在高校遇到很好的老师,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升级  ◆  

东18新生楼栋的驻楼辅导员刘佳隆自身是一名研一学生,本科也在交大就读。他大四起开始担任驻楼辅导员,现在又将和大一新生共同生活在一栋宿舍楼里。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驻楼辅导员不仅在新生入学阶段为大家提供帮助,比如协助办理入住手续、引导同学们熟悉学生公寓功能空间(如浴室、洗衣房、直饮水点、垃圾分类区等生活设施),今后还会通过常态化走访宿舍、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和楼栋文化活动等方式,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学长,也作为驻楼辅导员,刘佳隆寄语新同学:“愿你们在交大不仅住得安心、舒心,更能学得充实、行得坚定。希望你们积极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这一成长平台,善用学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与育人资源,与室友互信互助、共同成长,在东18留下温暖记忆,开启一段充实而难忘的大学旅程。”

记者了解到,今年,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模式持续深化,以提质升级的全新面貌迎接2025级新生。学校在分配宿舍时,延续了前置调研的传统,通过科学匹配新生的作息习惯、兴趣爱好等关键因素,致力于让每一位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寓’见志同道合的伙伴”。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社区内也进行了相应的“量身定制”改造,如加长床位等,全力保障新生住得安心、舒心。

自去年正式启用以来,位于校区核心区域的学生中心大楼历经多次空间优化与功能升级,服务能级持续迭代。如今,这座逾2万平米的现代化建筑集事务办理、学术研讨、心理辅导、学生活动、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为师生打造一个更高效、更贴合的成长与发展空间。

为让新生感受校园文化,学校特别准备了由学长学姐自主设计的“新生大礼包”。礼包内含实用文创用品,融合交大标志性元素,以青春活泼的设计传递校园文化,让新生在入校之初就建立起归属感。

  ◆  迎新志愿者温暖守护接力  ◆  

在这个迎新日,志愿者的红色身影与留言墙上的青春笔墨交相辉映,共同演绎着交大“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展现了交大青年强烈的责任担当与可靠品质。

校园里,近2000人次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线。他们清晨7点半就已到岗,分布在地铁站、宿舍区、交通路口等50余个服务点,为新生及家长提供周到的引导咨询和行李搬运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做迎新志愿者,”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胡喆告诉记者,自己马上要毕业了,想着多体验这些志愿活动,回忆在交大的时光。作为在校六年的“老交大人”,胡喆不仅帮助新生搬运行李,还主动为家长介绍校园情况。“本科时也有志愿者帮助过我,现在算是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胡喆主动报了2个班头,从早上7点半一直服务到下午2点,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其实也不是特别辛苦,晚两个小时吃饭没什么,多干点志愿服务比较有意义,也和收获的快乐成正比。”他笑着说。

“Hi,你好呀。交大新生!”大学生志愿者用热情的服务缓解新生初入校园的陌生与不便,更以朋辈的亲和力在新生心中播下志愿精神的种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