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家门口赏世界各地瑰宝,上海今夏艺术浓度缘何这么高?
2025-08-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上海的孩子从未像今年暑假这样迷恋上海。起因是上海经历了近年来最为火爆的暑期展览季。应接不暇的高规格的中外艺术展览,让上海的这个夏天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这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沉淀培养、厚积薄发的必然。上海有极为强大专业的策展力量,上海有高素质的展览观众,上海有浓郁的艺术场域。底气满满的上海,使得它对艺术爱好者拥有越来越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  上海小囡这个暑假都不想离沪了  ◆  

在午夜十二点半的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深夜场现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遇到了正在给法老雕塑画素描的小学生朱景鸿。为了能把法老画得美一点,他绕着雕像走来走去,最后干脆就在正面45度角的地方坐了下来,一门心思画画。

“本来我们准备乘着开学前去一趟云贵的,结果听到古埃及文明大展有了票子相对好抢的深夜场,小家伙死活就不肯走了,一定要来看展览。孩子这么喜欢博物馆,我们当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定要支持他。”朱景鸿的妈妈对青年报说。

半个小时后,纸上的法老已经像模像样了,记者问朱同学:“都快半夜1点了,你不困吗?”朱同学还沉浸在画里,没心思搭理人,只是摇了摇头。“他为了晚上有精神看展,吃过晚饭睡了一觉,小孩子真的很有毅力。”他妈妈说。

据说,在这个暑假,上小学四年级的朱鸿景都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度过的。他其实最想看的就是上博的这个“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可惜一开始怎么也抢不到票,于是他去浦东美术馆看了“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和“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还去了世博会博物馆看了“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上个礼拜刚刚去过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也觉得不错。

朱景鸿妈妈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个暑假,小朋友大概在上海看了十几个展览,有的展览还去打卡了几次。“相比较古埃及文明大展,小家伙好像对奥赛展和希腊人展更有感觉,因为他自己就在学画画,而这些展览中,很多都是教科书级的作品。”朱妈妈说,过去每年暑假,他们都要进行一次长途旅行,这个暑假是他们很罕见地留在上海,但觉得过得相当充实,因为有这些高质量艺术展览的陪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个暑假,留在上海度假的孩子变得多起来了。而各种优秀暑期展,成为他们不愿意离开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长途旅行也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涤荡心灵,但这个暑假,孩子们和家长发现,他们在各个大展的流连和徜徉中,完全可以实现这一切目标。”艺术评论人金哲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五花八门的展览甚至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他们一会儿看现代,一会儿看古代,一会儿到古埃及,一会儿到法国,不用走很多路,就在上海,这一切都可以变成现实。

  ◆  “上海专属展览”是怎么诞生的?  ◆  

这个暑假,奉贤区博物馆的“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的预约之难,虽在古埃及文明大展之下,但也堪比奥赛展。这个展览创下历年来奉贤博物馆展览文物数量之最,汇集了国内8家文博单位,展出文物多达323件。展品也相当有意思,从鲜活灵动的彩绘人物俑,到造型各异的三彩酒杯,从纹饰独特的酒神骆驼,再到珍贵的开元通宝“限定款”,文物类型涵盖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丝织品等。

这是一个真正由作为区级博物馆的奉贤区博物馆自己策划的展览。这两年奉贤区博物馆的暑期展必出精品,从最初的雍正故宫文物展、三星堆古蜀文明展,到眼下正展出的大唐生活美学展,奉博屡屡出圈。这也使得去年奉博从未定级博物馆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应该说,奉博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策展方面。

就拿此次“大唐生活美学展”来说,323件文物属于奉博自己馆藏的基本没有,但其凭自己的思路将这些文物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主题。用奉博馆长张雪松的话说“差异化定位让展览更灵活。大馆做‘通史’,我们做‘专题’;大馆重‘文物’,我们重‘体验’。”

花釉拍鼓。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刘秦春 摄

根据这个思路,“大唐生活美学展”从“看展”变成了“玩展”。根据展览内容,奉博设计了胡商、乐伎、武官、礼官、书生等不同职业身份卡,观众需在展厅入口处抽取自己的“身份盲盒”,从而拥有对应专属人物故事线和观展导览解密卡。展览还在尾厅打造“唐代西市·沉浸式社教体验区”,设置如李白酒肆、杜甫书斋、陆羽茶坊、香坊、弈趣馆、唐风剧场等多个体验工坊,让游客在观展的同时,全方位体验唐人的衣食住行、诗酒茶香。对此,观众的普遍评价是,这种互动性打破了静态展陈的沉闷,让历史“活”起来,很适合亲子互动。

应该说,由奉博自己策划的“大唐生活美学展”是一个真正的“上海专属展览”——在这个暑假,也只有在上海才能看到。据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的粗略统计,“上海专属展览”占到了上海暑期展的四分之三强。除了奉博,上博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专属展览”。         

古埃及文明大展的三部分中有一个部分叫“萨卡拉的秘密”。去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恰好遇到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策展人薛江。这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埃及学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组的中方领队,“萨卡拉的秘密”中的很多文物,就是薛江和同事们在五十多度的极端高温下在萨卡拉地区亲手发掘出来的。当薛江在场馆里向嘉宾介绍“这件文物是我们亲手发掘”的时候,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场景。过去策展人很少参与考古发掘,这也可以看出上海对于古埃及文明大展介入、主导的程度之深。

也因为上海有如此之多的“上海专属展览”,这个暑假,上海小囡待在上海看展机会多了,也便于国内外孩子来上海看展。

  ◆  “上海底气”从何而来?  ◆  

可以说,国外展是今年上海暑期展的一个大头。“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都是吸引客流的大亮点。有观众说,即便是到埃及,到法国,到希腊,也未必能看到这些教科书级文物,没想到在这个夏天,它们却在遥远的上海“聚首”了。

近年纷至沓来的国外引进展确实很惹眼,成为上海人气爆棚的“博物馆场域”的主角之一。不久前还传来消息,浦东美术馆“连接的帝国——卢浮宫博物馆16至19世纪杰作”展的办展申请已经得到了上海市文旅局的批复。此次卢浮宫大展将于2025年12月13日至2026年5月6日举办,将汇聚100件/组境外艺术作品。有意思的是,去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离得不远,这次奥赛已经拿出了《拾穗者》《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梵高自画像》这样的世界级珍品来上海,卢浮宫自然也不甘落后,据说也会有重磅作品来上海,两家博物馆在上海来了一场PK。

现在将上海称为“世界艺术展览之都”一点都不为过。在这个夏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看到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瑰宝。那有一个问题就是,“上海的底气”从何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独家专访时,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曾和记者有过一次深入讨论。李馆长透露,浦美在为奥赛展遴选作品的时候是比较强势的,比如大家都知道《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共有三个版本,其中奥赛博物馆所藏的这幅,艺术界普遍认为绘制得最为精湛。那他们要求这幅作品必须来。还有米勒最有名的作品是《拾穗者》和《晚钟》,他们也要求两件作品起码要来上海一件,最终《拾穗者》来了。

众所周知,在世界博物馆界,奥赛博物馆向来是“横着走”的,因为他们有世界级的藏品。但在来上海展览这件事上,奥赛馆却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谦逊。李旻坤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浦东美术馆拥有很高的综合水准,并且大家在展览的价值观上也一致,这就是要办一个现象级展览,要让所有观众为之一震、眼前一亮。

当然,“上海底气”远不止于此。在6月的上海,青年报记者遇到了奥赛博物馆主席西尔万·阿米克。他告诉记者,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将最好的藏品拿到上海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最专业的观众。“他们对这些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们不仅能够领会策展人的各种巧思,还能提出自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能够反过来给我们很多思考。这就形成了一种互动。”

  ◆  上海观众为何爱为文化艺术买单?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海的暑期展中,收费的特别展览其实占了一大半。古埃及文明大展平日门票148元,深夜场门票也要74元。奥赛展的周末夜场门票要120元。陈逸飞展平日票100元,周末票150元。有人算过了,如果这个暑假要把上海所有收费特展都看一遍,需要1000多元。这当然比去世界各地看展要便宜得多,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即便如此,很多门票还是一票难求。这种情况大概只有上海才有,市民愿意为一场高质量的展览买单,他们觉得很值。

观众愿意支出开销,也大幅度提升了上海办展的底气。上博不久前晒出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成绩单。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3.2亿元。这3.2亿元巨款应该足可以覆盖展览的支出。再加之上海每年的财政支持,这使得上海在办展方面其实并不差钱,有了雄厚的资金保证,才有可能做出世界级的优质展览。

上海人对于艺术展览的热情还远不止于此。古埃及文明大展的7.6亿总收入中,有4.4亿是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上博说,他们为此展推出了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上海观众对“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喜爱是有名的。浦东美术馆副馆长赵云峰日前对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奥赛展的文创总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是浦东美术馆其他展览的十余倍。像古埃及文明大展和奥赛展分别在淮海中路和前滩开设了文创快闪店。

这些天文数字的背后,当然有上海的文博机构精心策展、精心提前谋划文创产品的努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上海观众的心目中,他们愿意为艺术展览买单,愿意为文化买单,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本质上就是一座城市的价值观。”金哲说:“有的观众一买文创就是几百上千元,上海观众在这方面很舍得消费。”

这就是上海的一种“艺术的场域”。“场域”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氛围。在这座“艺术展览之都”里,高质量的展览是随处可见的,优秀的文创产品也是琳琅满目。在这里,在马路上行走是艺术,在咖啡馆里喝一杯是艺术,到博物馆去度假也是艺术。这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眼里,都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且也是生活的必需。

前面说到“上海底气”,这种别处不多见的场域其实也是上海的底气。上海正被艺术包裹,全世界最优质的文博资源纷至沓来,上海的小囡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上海艺术之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