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美术馆,成了年轻人夜间文化栖息地|新“夜”态点亮青春经济②
2025-08-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当白天被工作填满,夜晚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正在悄然接管年轻人的情绪与想象。今年夏天,上海文博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夜间开放潮:从上海博物馆史无前例的“168小时通宵开放”,到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尝试夜场机制,再到浦东美术馆、世博会博物馆等场馆的夜间延时开放——覆盖范围之广、参与场馆之多,为历年之最。

年轻人,正成为深夜展厅的主角。有人下班后背着电脑包直奔展馆,有人通宵观展只为避开白天人潮,还有人从外地专程赶来,只为在凌晨的展厅与古老文明沉浸式对话。“博物馆奇妙夜”从偶发活动演变为常规操作,展览之外,夜间文创、餐饮、限时活动等新场景,也铺展开了一幅全新的城市文化夜经济版图。

在落日黄昏中“遇见法老”

夜色中的文化客厅:从“看一个展”到“过一个夜晚”

这个夏天,许多观众还没从上博的“通宵埃及展”中彻底戒断,又被浦东美术馆的《缔造现代》奥赛展夜场拉进了“白天上班、晚上看展”的新日程。而在这两大流量中心之外,一些常年夜间开放的文化空间,也呈现了夜间观展提供另一种可能。

晚上8点,苏州河畔的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作为起源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落地上海的亚洲首家分馆,这座由五层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当代影像艺术馆,每天营业至23点,是上海少有的常年夜间开放的文化空间。

“我们希望为都市人提供下班后的观展机会。”Fotografiska 市场总监张丽介绍,“23点闭馆是我们全球统一的运营策略”,旨在回应当代都市节奏,打造“日与夜的文化生活体验”。

展览仍是核心吸引力。当前二层空间正在展出的是纪实摄影大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辞世后全球首场大型个人回顾展,融合了环境音效、气味装置等沉浸式感官元素。除了展览以外,这里还定期举办“美术馆奇幻夜”“爵士与鸡尾酒之夜”等夜间文化活动,“基本场场爆满”。

更吸引人的是它构建出的完整夜间消费场景:一楼小酒馆MONA面朝苏州河,提供地中海风味与亚洲辛香融合的创意菜肴,人均200元左右的价位,吸引着追求氛围感的年轻观众;四楼露台酒廊成为展后交流放松的社交据点;艺术商店与冰淇淋,为展览衍生出“可带走的记忆”。张丽坦言:“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餐饮、零售和各类活动,是完整的运营闭环。”

8月19日“世界摄影日”,Fotografiska首次全天免费开放,吸引近6000人入馆。虽然餐饮空间有限,但当日餐厅与露台酒廊营业额仍显著提升,这也成为“夜间文化+体验消费”的代表样本。

年轻人在Fotografiska摄影展

不再偶发的“奇妙夜”:博物馆与美术馆为何频繁“加班”?

夜游文博场馆并非新鲜事,但要走向常态化并不容易。早在2019年前后,上海就已有部分文博场馆尝试延时开放,但由于客流分散、运营成本高等因素,始终难以规模化推行。根据“沪小游”小程序的数据,上海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常规闭馆时间集中在17点左右,与上班族朝九晚五的作息高度重叠,难以实现下班后观展。

这一状况在今夏悄然变化。一方面,博物馆、美术馆集中延时开放,覆盖数量为历年之最;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首次”的发生。上海博物馆在“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收官前推出的活动,创造了全球博物馆连续开放时间最长的168小时纪录;与此同时,上海自然博物馆也在暑期末首次尝试连续一周的夜场机制。

对于许多被白天工作与学业填满的年轻人而言,夜场观展起初只是“别无选择”的次选项。但很快,他们发现了夜晚看展的独特魅力:光线柔和、人流稀疏,展览节奏随之放慢,沉浸感与专注感悄然降临。人们不再“打卡式”地走马观花,而是在夜色中找到了真正的文化喘息地。

甜点里的“古埃及密码”

90后文博爱好者张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她专程从河北赶来,傍晚刚在浦东美术馆看完《缔造现代》奥赛展的夜场,晚上又提着一杯橙C美式,马不停蹄赶到上海博物馆参加古埃及展的深夜观展。“白天人太多,根本看不清细节。”她一边翻阅展览资料一边说。

凌晨3点,她加入了一场只有十余人参与的深夜导览。展厅寂静如林,脚步声在大理石地面轻轻回荡。讲解员从“古埃及人为什么崇拜猫”讲到“陶罐纹路的寓意”,观众们聚精会神,时而互动提问。张教授回忆,那种沉浸感和秩序感让人难忘,“晚上人少的时候,看展像是在和古文物对话,每个人都能站到展柜最前面观察,而不是被人群裹挟。”

当文创变成“可带走的故事”:夜间文化的购买力也在觉醒

延时开放的不只是展馆时间,也激活了文化消费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文创消费。走进夜晚的博物馆,不少年轻人不只是来看展的,更是来“挑选记忆”的。与白天匆忙的购买行为不同,夜间的文创消费呈现出明显的“慢节奏”特征:观众更愿意停下来听解说,也更在意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8月中旬,在上海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工作人员高阳正为顾客讲解埃及展的洗碗巾文创产品。这件看似与古埃及文明毫不相关的日用品,背后却藏着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

“它的每个图案都有讲究。”高阳边展示边解释,“大雁象征神的使者,背后水生植物寓意生命重生。洗碗巾泡水后膨胀展开,是我们结合水的意象做的设计,寓意‘水中重生’。”

这种“藏巧于物”的设计语言,被不少观众称作“很上海”——既讲实用,也讲品位,还能讲个来龙去脉。最受欢迎的埃及展“断货王”法老干发帽,唤起了年轻人在童年用浴巾扮白娘子的回忆;托特神冰箱贴则将象征智慧的古神设计成“埋头研究股票”的模样,调侃意味十足。

“有些顾客原本只是随便看看,但听了背后故事就会立刻下单。”高阳说,年轻人买的不只是商品,还有这段文化体验。“相比白天的匆忙,晚上的顾客更愿意停下来听解说,也更在意产品中的细节与意涵,文创购买的转化率明显更高。”

不仅是上海博物馆,浦东美术馆正在举行的《缔造现代》展也同样带火了一批艺术衍生品。最受欢迎的卷毛梵高毛绒挂坠和调色盘冰箱贴长期断货。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热门文创大多颇具巧思,“调色盘冰箱贴可以翻开,里面藏着正在展出《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这幅画。”

而在Fotografiska,一楼艺术商店不以“文创”自居,更自称“艺术商店”:既售卖摄影画册、展览主题海报,也汇聚了众多本土设计师品牌。从摄影展衍生的限量明信片,到一层的冰淇淋店为展览定制的联名口味,每件产品都在讲述展览之外的延伸故事。

艺术展的热度,正在外溢到文创的细节中。当文创不再是“印个logo”的打卡证据,成为一件“可以带走的文化”,也就成为了属于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延展。而这背后,也是观众文化消费意愿的历史性跃升。以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为例,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7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3.2亿元,文创产品销售超1200款、累计销量突破300万件。观众不只为看展买单,也为故事、设计与情绪共鸣付费。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可持续消费选择。

“世界摄影日”吸引大批观众走进摄影展

一张夜场展览票背后的城市文化新生态

夜间文化,不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围墙之内。它正如一张文化地图,连接起展馆、餐饮、咖啡、酒廊、城市风景,编织出“夜上海”的文化网络。

在浦东美术馆,有人总结出“夜场完美路线”:五点进馆、六点登顶露台看日落、楼顶餐厅用餐、八点观展、十点闭馆;而在上海博物馆,展厅二楼的咖啡厅的金字塔主题蛋糕、一楼的文创商店,组成了“观展+休憩+打卡”的完整节奏;更进一步,浦东美术馆推出“浦美·奥赛号”主题游船联票,观展后还能夜游黄浦江,浦东美术馆奥赛展持票观众还可免费参观罗丹艺术中心,一张票打通多重文化场景。

这一系列现象不仅是夜经济内容的升级,更标注着一座国际化都市的精神气质:当展览、社交、饮食、打卡、疗愈可以在同一场夜晚实现,文化便真正走进了生活,也点亮了城市的夜。

放眼全球,巴黎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延时至21点,伦敦大英博物馆每周五营业至20点30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览区在周五到周日延时至23点,这些国际一流文博场馆均以夜场模式回应都市人对自由时间与文化体验的双重需求。如今的上海,也正在探索自己的“文博夜经济”模式:从夜间展览、文创消费,到露台小酌、深夜导览、限定快闪,年轻人夜间的复合式文化体验正在浮现。

当博物馆与美术馆接管年轻人的夜晚,上海也在为自己的城市夜生活写下新的注脚:这里不仅有灯火与江风,还有文明与想象的回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