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暴击!上应大“追光团”带着困境儿童共建新家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高文雯
当暴雨把物料淋得沉甸甸,当高温把汗水烤成盐渍,当台风预警催着赶工的脚步——这个暑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生态技术学部“童画故事”助残扶困团队偏要和它们“刚一刚”。冒雨搬砖时的咬牙坚持,烈日刷墙时的不肯停歇,更是把“小空间”玩出“大能量”的巧思与热忱。而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回报,藏在困境儿童亮晶晶的笑眼里,藏在社区居民竖大拇指的动作里,更藏在每一次协作后彼此眼里闪着的光里。
※ 定制“梦想盲盒”,把需求装进空间里 ※
这群上应青年带着专业温度,走近困境儿童,他们主要包括孤独症、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贫困群体。团队依托建筑学专业能力,依据调研访谈摸清需求,经方案沟通凝聚共识,倾听“空间主理人”的需求、接纳儿童们的想法,做到一对一帮扶。
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只有“一户一策”的贴心:有软装有硬装、有特色也有温度。选风格、定细节时,志愿者像拆盲盒一样耐心。团队列出多个选项供选择,其中墙绘主要有职业风、简约风、可爱风、建筑风等,通过详细的介绍,让每一个选项都藏着尊重,每一次敲定都满是温度,让改造不只是改环境,更是圆心愿。
“孩子们真的很棒很用心,他们带着阳光家园的智力障碍学员一同改造,满满的人情味!”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阳光家园负责人说道。
※ 解锁“劳美Buff”,追光路上一起开挂 ※
追光的人,自己也会变成光。在市残联、各团区委、校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以“普特融合”为初心、以“劳美融合”为核心,改造主要包括“四层”和“三化”:对接深化层、空间整理层、落地实施层和入驻仪式层;特色墙绘美化、废物材料可利用化、书单定制化等。300多个小时的打磨,8处空间的华丽变身,每一步都藏着青年们的巧思。
团队负责人是来自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张嘉睿同学介绍:“我们想让每一处更新之后的角落都变成能说话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陪伴着他们。条件很艰苦,还好我们没有放弃。我们想通过学校的资源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为社会中的困境群体做点什么,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共同改造、共同提升的双向奔赴。”后续,团队还与各阳光家园、各帮扶家庭达成合作,期待进行长期的点对点志愿帮扶,共筑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团队里的虞同学最感动的是,前不久大家一起去到徐汇区三叶草儿童康复园,后院改造的条件十分复杂,杂草丛生,那时候上海正经历了台风天气的考验,当大家一起搭建雨棚时,困境儿童也跑来相助,“我想,这就是劳动的意义、青春的意义!”
前前后后四个多月的投入,涵盖5处公共空间、3家住户的8个宝地,就像8个被精心呵护着的宝贝。离开时听到的一声声“谢谢”,从“试试看”到“太好看了”的惊喜转变,不光是青年通过劳动在改造空间,他们更带着困境群体在慢慢改变,“被帮扶”的标签悄悄撕掉,“能创造”的自信慢慢发芽。
※ 珍藏“微笑答卷”,温暖比夏天更炽热 ※
“我也有了想象中的房间!”闵行区的一受助小女孩摸着墙面上自己画的蛋仔派对,眼睛亮得像星星。改造后的空间里,藏着太多这样的“高光时刻”:有人抱着废旧油桶做的书架不肯撒手,有人对着自己涂的向日葵反复拍照,还有老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把“谢谢”说了一遍又一遍。
团队总会拍下这些珍贵的瞬间:打卡照里,“儿童”笑得露出小牙,拥抱时的手臂圈得紧紧的,这些画面是整个暑假最鲜活的记忆。没人会说“这只是一次改造”,因为在共同量尺寸、刷颜料、贴装饰的过程里,早已生出了超越帮扶的情谊——志愿者学会了倾听与包容,儿童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无数个温暖人心的时刻,小空间里涌动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新鲜感,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陪伴、共同创造的温暖力量。追光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参与者心中真实涌动的希望与热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高文雯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