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黄浦交出亮眼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8月27日上午,该系列第二场发布会举行,围绕“奋力打造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主题,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介绍黄浦区“十四五”规划期间建设发展成果,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惠丽,区商务委主任邱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艳卿、区投促办主任杨国威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规划以来,黄浦区围绕核心引领区建设目标与“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发展主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黄浦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4亿元,“十四五”规划前四年年均可比增长约4.5%;区域经济密度达到163亿元/平方公里,保持全市首位、全国前列;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99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
南京路商业活力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科技创新承载功能加速提升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分享道,截至2024年底,黄浦在六个方面成绩喜人。
改革创新激发“澎湃活力”。创新谋划一系列促开放、优功能的重大举措。成功获批建设上海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率先在试点保税展示交易新模式等方面形成创新举措。全力建设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设立全市首家AEO高级认证指导中心。涉外经济能级提升,“十四五”规划以来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累计达到83家,2024年完成税收近60亿元,占全区总税收比重约10%;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约83亿美元,保持平稳增长。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发布实施“1+7+N”新一轮产业支持政策,推出“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精准高效监管、帮办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宜商黄浦”品牌持续打响。打造“门楣之光”高品质人才发展体系,高标准建成运营外滩国际人才服务中心,让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高端产业发展点燃“强大引擎”。不断强化外滩金融集聚优势。金融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21-2024年年均增长率为6.5%,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28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8.5%,占全市金融业比重接近1/6。区内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全市领先,2024年达到2601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超70%。成功举办外滩大会、外滩金融峰会等高规格活动,获批建设全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金融科技集聚区,打造面向全球的金融科技生态社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海区域中心成功落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功能。在世博浦西园区规划建设中央科创区,加快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若干未来产业赛道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的“1+N+1”产业体系。
城市更新,外滩第二立面
■ 累计完成成片旧改3.7万户以上,为民生幸福加码加速
城市更新实现“换挡加速”。全力打赢旧改攻坚战。2022年7月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持续30年的大规模成片旧改这一民心工程胜利收官,“十四五”规划期间累计完成成片旧改3.7万户以上。提速推进“两旧”改造。全力以赴完成零星旧改和“拎马桶”任务,加快推进小梁薄板房屋改造,蓬莱路北侧地块、保屯路211弄、复兴中路565弄等项目有力推进,2023-2024年全区“两旧”改造受益居民总量超过7000户。有力推动重点功能区焕新升级。制定外滩第二立面区域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率先探索实施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老市府大楼完成更新改造、重现芳华。
民生保障筑牢“幸福根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用最好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2023、2024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推动区内14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蜕变,城区“智”理见功夫
文化赋能擦亮“城市名片”。做实“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打造南昌路主题街区等一站式红色寻访研学目的地,通过资源叠加、串珠成链的形式,推动区内14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从“零散展示”到“整体展览”的蜕变升华。做强“演艺大世界”品牌。集聚各类名家名团和首演首秀,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等一批优秀节展和活动品牌亮点频出,目前区域内集聚专业剧场27个、“演艺新空间”101个,“十四五”规划以来完成国内申报演出超19万场。做精“艺术外滩”品牌。黄浦集聚近60家美术馆、艺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空间,数量、质量和密度全市领先。
城区治理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城区治理更加智慧。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探索田子坊、数智外滩等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试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融合不断深化。推动城区环境更加美丽。深化“三美联动”建设,重点景区实现“席地而坐”,“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巩固提升。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持续推进“一街一路”建设,建成一批风格鲜明的街区更新样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