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蒲公英实践队,守护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手工小电扇体验活动,引导孩子理解电的原理,进而宣传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设计“蒲公英消防员”漫画角色,通过绘画活动让孩子成为家庭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员……今年暑假,上海电力大学蒲公英实践队成员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成员们以“聚焦充电安全‘痛点’,驭‘智’而行守护民生”为主题,把课堂搬到里弄口、地下车库和架空层。此外,成员们聚焦城市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这一民生痛点,在30天的时间里,队员们跑遍金山、北蔡、浦东、黄浦等6个区、19个街道、近50个小区,用青春力量交出了一张“青年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答卷。
手工小电扇里的安全启蒙
炎炎夏日里,蒲公英实践队走进社区,一场以“电动小电扇手工制作”为载体的安全科普活动,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拉开帷幕。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像风车一样,但靠电力运转的小电扇。”活动现场,实践队成员万勇豪和其他志愿者热情地向孩子们介绍项目,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勾起,纷纷围着志愿者追问:“这个小电扇是用电池的吗?它为什么能转起来呀?”“小电风扇需要电池提供动力,这和电动自行车的动力来源原理相通。”万勇豪耐心解答。
谈及设计手工项目的原因,万勇豪告诉记者,在开展手工活动之前,实践队先后走进金山区海悦馨苑等多个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入户问卷、与物业及居民访谈等方式,详细调研电动自行车使用现状、充电行为及管理难题。如何提高居民安全意识,成为一大难题。“通过向孩子们科普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知识,可以影响孩子的父母和长辈,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我们希望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在与上海市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专班相关负责人访谈时,实践队收获了社区安全科普的灵感。
于是,实践队成员们将复杂的电学知识拆解成简单步骤,从马达接线到扇叶转动,一步步带着孩子们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电的魅力。制作过程中,有的孩子因材料拼接不当卡壳,有的低年级小朋友不会操作,迟迟无法完成。每当这时,万勇豪总会蹲下身,手把手引导,“别着急,我们先看看电池正负极是不是接对了?”在他和队员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小电扇终于转动起来,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
“参加暑期实践队前我们就学习过电动自行车消费安全知识,但真正走进社区后,才明白普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参与暑期实践,我们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万勇豪说道。
漫画画笔间的安全传递
同样在今年暑假,黄曦与队员们则用画笔为社区孩子打开了电动自行车安全的大门。考虑到小学生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理论知识理解困难,他们精心策划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主题绘画活动,还原创了漫画角色“蒲公英消防员”,让安全科普变得生动有趣。
“蒲公英消防员是个勇敢的小家伙,他曾冲进因电动自行车非法充电引发的火场,救出被困居民。”黄曦向孩子们讲述着“蒲公英消防员”的故事。从远离易燃物,到避免长时间过度充电,再到使用合格充电器,一个个安全知识点随着实践队成员的讲解和绘画深入孩子们的心。
孩子们听得入迷,拿起画笔时,纷纷描绘起蒲公英消防员救火的英勇场景,有的画着消防员扛着灭火器,有的画着居民有序撤离,每一幅宣传漫画都充满了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理解。
“孩子们不仅自己学会了安全知识,还成了小小的宣传员,他们会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告诉父母、邻居,这种‘以小带大’的传播效果更有效。安全治理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青年要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黄曦说道。
30天,近50个小区,3005份问卷,10场座谈,3项创新技术——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民生,让技术长在社区。下一步,实践队将联合课题组实验室,推动小区规模化试用负荷非入侵监测以及社区数智化平台。黄曦和伙伴们约定,把“蒲公英”做成长期项目,让专业知识像种子一样,在上海的社区里落地生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